1.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 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 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 《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2.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欧阳修领导了诗**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 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内容,把眼光转向广阔无垠的社会和国家,使词成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具有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同等的意义和价值,从实质上改变了‚词为诗余‛的看法,同时,也促进了词自身内容的变化。 苏轼的词一扫晚唐五代和宋初专写艳情和离愁的旧藩篱,诸如抒情、写景、感旧、怀古、悼亡、送别、记游咏物、说理谈玄,凡诗歌所能表现的内容都能够写入词中,使词成为广阔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 苏轼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完成了宋代的诗**新运动,他把这个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 3.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影响和改革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 4.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影响和改革改革; A:苏轼的以词为诗,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既是“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新词体的关键。 B: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对词体革新的一个贡献。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诗体的解放。 C:苏轼以词为诗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成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D:苏轼的为人对词的影响。苏轼的为人,情至深,意至重,于宇宙人生万物,感受及其敏锐而见理极深透,价值才气过人,常以潇洒之笔写出,如不着力而成,世人以为旷达,为苏词中悲感所最深者。 影响;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和开辟了新的道路,准备了条件。 苏轼词格至高为当时之人所不能及,得到万人喜爱。 北宋灭亡后,苏轼的词派分为南北两个支派,一学派因学苏轼行于北,而《东坡乐府》盛于中州,另一派传于南,影响了陆游等人,在南渡后的词坛一时成为主流。 至于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基本上就这些了,希望能够帮助下你。 5.苏轼对词的发展和变革有何贡献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首先苏轼词扩词境苏轼性情、襟怀、问悉见于诗同融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诗文奇观外打猎便豪情满怀说:挽雕弓满月西北望射狼(《江城》)望月思念弟弟便悟哲理: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事古难全(《水调歌》)登临古迹便慨叹: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目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杜诗其意入事言其苏轼词提高词品苏轼诗入词词家缘情与诗言志结合起文章道德与私情并见乎词词树堂堂阵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特高《贺新郎》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美与杜甫《佳》寒翠袖薄暮倚修竹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盛称苏词洗绮罗香泽态摆脱绸缪宛转度使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苏轼改造词风现苏轼词往往清奇阔景色词旷达胸襟徐徐展露其传统区宋词风格婉约、豪放说苏轼便豪放词风创者凡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改变着词内质况周颐肯定说:熙丰间词称极盛苏公提倡风雅代山斗(《蕙风词》卷二)刘熙载转换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复古词向诗靠拢突志所向唐诗高远古雅复归至词雅化取本质性突。 7.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 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 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 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 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 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 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 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 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 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 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 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 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 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 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 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 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 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 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 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 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 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 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 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 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 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 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 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贡献”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风格是多样化的。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为激越、引议论入词。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千古风流人物。”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增加了词的内容。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自难忘、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把酒问青天,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是典型的士大夫词。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浪淘尽,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不思量,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丰富了词的体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