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格律特征

1.宋词音乐的结构和格律分别有什么特点

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2.宋词特点

宋词起源于唐朝民间.叫"曲子词".后文人改为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渐成熟.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的别称.特点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一.词分为三类:1.小令:58字以内;2.中调:59--90字;.3.长调:91字以上二.调分为四类:1.单调:不分段;2.双调:分两段;3.三叠:分三段;4.四叠:分四段.后两种少用三.1词牌与音乐结合成曲调名称;2.词牌与音乐脱离就成了填词的格式.3.词牌不是标题,与内容无必然联系.4.押韵对135句不严,对246句较严.5.词牌有800多种,常见的有100多种四.两大阶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风貌不尽相同。

3.宋词一般特征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宋词被视作一代文学的标帜。

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隋词没有保留下来。唐词有两大系统,一是民间词,一是文人词。《敦煌曲子词》保存了一些唐代兼有五代的民间词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朴素、率直、活泼。相传《忆秦娥》、《菩萨蛮》二首是李白的手笔,后人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中唐时文人词日渐兴盛,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开始用词来表情达意。词史上第一位大词人是晚唐时的温庭筠,温词香艳绮靡、隐约婉转,对传统词作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五代后蜀人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是第一本词集。他选入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八家作品,人称“花间派”。女性的容颜、离别相思的愁怅、华丽婉约的风格是该派的特征。其中,韦庄写出一些情真意切、疏淡显豁的抒情之作。与西蜀词人集团同时的还有南唐词人。他们是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已。李璟词风格凄怨深远;冯词柔媚缠绵,舒缓自然;“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活》在词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宋词一般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期,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等人的写作以小令为主,基本上沿袭五代词风。至柳永出,宋词才有了大的拓展。在内容方面,柳词多反映封建士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生活与情感;在形式上,他发展长调体制,填写了许多“慢词”。柳词还善于铺叙和展衍,语言通俗,长于白描,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以其《东坡乐府》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旧框架,以黄钟大吕之巨响,开出惊涛拍岸之新天地,人称“豪放派”。从此,咏史、怀古、说理、谈玄、议论等无不可入词。以苏轼为中心,元佑词林出现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著名词人,形成了词作的鼎盛局面。周邦彦集婉约派之大成,其词格律精严,风致醇雅,在格律规范化和表现技巧方面作出了楷模,人称“词林正宗”。北宋末年李清照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另避蹊径,形成“易安体”。前期词多写闺中少女情思,后招多悲叹身世,感慨时事。其词清新雅洁,文词优美,为一代词坛高手。

南宋初年词风大变,李纲、张元干等抗金志士写出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词作。稍后大词人辛弃疾横空出世,以磅礴之气势、遒劲之风格,昂扬踔厉之精神面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美境界。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人的词作亦闪灼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姜燮继承发展了周邦彦的词风,其词讲究词藻音律,“襟韵高、风神潇洒”,成为南宋格律派的代表人物,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等人皆属于格律派,有不同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南宋末年,民族矛盾激化,文天祥、汪元量、刘辰翁等辛派词人,以其英雄主义气慨为宋词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今人唐宋词选本很多,兹介绍两种:一是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共选词251首,分为三卷,所选之词大体上体现了词家风格和词的发展途径;注释多有新意。二是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选词312首,由作品、注释、说明、作家小传几部分构成。选录作品以苏丰词为重点,注释较为详尽。

4.宋词的风格、特点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扩展资料: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来源划分: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 (中国文学)。

5.律诗的特点

根据诗歌押韵的规律,古诗可以分为格律诗和非格律诗两种.非格律诗也称古体,古风.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或近体. 所谓韵,指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有声母和韵母,韵母相同的字叫同韵字,凡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不同句子的末尾,所以韵又叫"韵脚". 古体诗的基本特点是:字数和句数不定;每首可用一个韵,或者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既可在偶数句押韵,也可奇数句和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由四句构成的称为绝句,由八句构成的称为律诗,多于八句的叫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最后一联不对.。

6.宋词的词牌名有哪些

常见的词牌名有: 卜算子、采桑子、蝶恋花、浣溪沙、浪淘沙、满江红、减字木兰花、念奴娇、沁园春、清平乐、水调歌头、西江月、忆江南、永遇乐等。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句、句子。

特点:格律不一样。举例如下: 忆王孙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中平中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生查子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点绛唇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曾允元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

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减字木兰花 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