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声声慢论文

1.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 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

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 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 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 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 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 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 人的理解和看法。

《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 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 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 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

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 完整、匀称。

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 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

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 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 板,反而又成了疵病。

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 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 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 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 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 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

要解 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

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 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 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 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 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 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 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 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 下设法解决。

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 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 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

这 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 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 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 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

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 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 事实。

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 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 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 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 学,因此要“协音律”。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 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 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

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 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 用典、铺叙。

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 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 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 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 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

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

2.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

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

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 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

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

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

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

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

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

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3.李清照诗词论文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4.李清照诗词论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

红瘦:谓花朵稀少。【评解】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5.关于李清照的咏春词论文

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

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

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

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

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

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

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

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

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

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

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

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着名的风景区。

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

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

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

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

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

但当花入尘。

6.李清照的人歌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

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

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评李清照—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

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

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