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真卿书法诗词1、《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亭,陆鸿渐所创)》 唐·颜真卿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 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及兹纡胜引,曾是。 2、《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唐·颜真卿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 3、《赠裴将军》 唐·颜真卿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将军临八荒,烜赫。 4、《赠僧皎然》 唐·颜真卿 秋意西山多,别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趾趾邻什寺。 元化隐灵踪,始君。 5、《咏陶渊明》 唐·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 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 6、《三言拟五杂组二首》 唐·颜真卿 五杂组,绣与锦。往复还,兴又寝。 不得已,病伏枕。五杂组,甘咸醋。 7、《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唐·颜真卿 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 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忽纡尘外轸,远访。 8、《登平望桥下作》 唐·颜真卿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 近山犹仿佛,远水。 9、《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 唐·颜真卿 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 朅来从旧赏,林壑宛相亲。 吴子多藏。 10、《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唐·颜真卿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颜真卿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 --刘。 11、《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 唐·颜真卿 居人未可散,上客须留著。 莫唱阿亸回,应云夜半乐。--颜真卿诗教刻。 12、《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 唐·颜真卿 清风何处起,拂槛复萦洲。--裴幼清回入飘华幕,轻来叠晚流。 --杨。 13、《送耿湋拾遗联句》 唐·颜真卿 尧舜逢明主,严徐得侍臣。 分行接三事,高兴柏梁新。--颜真卿楚国千。 14、《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唐·颜真卿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张。 15、《五言夜宴咏灯联句》 唐·颜真卿 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 --陆士修讵惭珠乘朗,不让月轮明。--张。 2.颜真卿书法诗词1、《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亭,陆鸿渐所创)》 唐·颜真卿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及兹纡胜引,曾是。 2、《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唐·颜真卿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 3、《赠裴将军》 唐·颜真卿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将军临八荒,烜赫。 4、《赠僧皎然》 唐·颜真卿 秋意西山多,别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趾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 5、《咏陶渊明》 唐·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 6、《三言拟五杂组二首》 唐·颜真卿 五杂组,绣与锦。往复还,兴又寝。不得已,病伏枕。五杂组,甘咸醋。 7、《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唐·颜真卿 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忽纡尘外轸,远访。 8、《登平望桥下作》 唐·颜真卿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近山犹仿佛,远水。 9、《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 唐·颜真卿 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朅来从旧赏,林壑宛相亲。 吴子多藏。 10、《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唐·颜真卿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颜真卿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刘。 11、《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 唐·颜真卿 居人未可散,上客须留著。莫唱阿亸回,应云夜半乐。--颜真卿诗教刻。 12、《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 唐·颜真卿 清风何处起,拂槛复萦洲。--裴幼清回入飘华幕,轻来叠晚流。--杨。 13、《送耿湋拾遗联句》 唐·颜真卿 尧舜逢明主,严徐得侍臣。分行接三事,高兴柏梁新。--颜真卿楚国千。 14、《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唐·颜真卿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15、《五言夜宴咏灯联句》 唐·颜真卿 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陆士修讵惭珠乘朗,不让月轮明。--张。 3.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影响是什么颜真卿书法。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4.本社《颜真卿多宝塔碑:佳句,成语,对联,诗词集字其内容为唐宋诗文、历代名联佳句,并且形式多样,实在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碑帖的笔法结体,又可领略诗词联句的优美意境,不但能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而且寓学于乐,陶冶情操。 学习书法,临摹是必需的。一本法帖,可临摹一段时间,也可临摹更长时间甚至终身不辍。然而,临摹只是一种手段,是入帖,通过入帖来掌握字帖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章法变化等,出帖才是目的。简单地说,最初的出帖就是抛开字帖任意书写,无论哪个字,都能达到原帖的形、神。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很多书法爱好者往往对入帖很用心,而出帖练习则不太重视,因而在用某种字帖风格创作时,难以成功。集字练习便是入帖出帖间很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检验入帖临摹效果的好方法。 5.颜体书法作品欣赏楷书古诗楷书,代表人物颜真卿。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坚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