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2014商丘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点绛唇 呈洛滨、筠溪二老

【答案】【小题1】上阙着重写景,蟋蟀啼鸣、檐花飘落以动衬静更显出秋夜的幽静。

三四句“乍凉”突出词人接近帘幕的感觉,“绕”则写出香炉里的烟萦绕屏风的情景。上阙把听觉、视觉、触觉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手法2分,分析3分)【小题2】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词人埋怨归鸿情薄,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2分);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传书信,无法寄生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 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

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啼”“檐花落”给人以动感画面,更衬托了夜的幽静;“乍凉”写出了秋夜的凉意;“绕”以炉烟衬托词人的孤寂。

词人通过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来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围。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

词人以“归鸿”来比喻书信,一个“薄”字把没有书信的怨恨与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注释可知,这也暗含了词人对被排挤的罢职后对人生的感慨;从题目,注释透露的信息,也可得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寂寞之情。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闺中念远怀人词。

首句以“红叶黄花秋意晚”起兴。“红叶”即枫叶。

“黄花”即菊花。意思是说,秋意已晚,遍是红叶黄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这里,写闺中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其中,“晚”,暗示别离之久。

交代了时间,不仅营造了抒情氛围,也暗示了相思的情感基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就”即就着,也就是“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而为”。

意思是说,流不完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就着用它来研磨香墨。上片已经说了书信不知寄到那里,可是下片中还是写道“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词人以此表明了闺中人一片痴情难以解脱。

接着写道:“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渐渐写到别后内心的情思,情到深处是个痴,红笺也为这痴情而失去了红色的光泽。

这里,为了表现闺中人的痴情,词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情,物我交融,把闺中人的感情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可以说,“泪”、“墨”、“笺”几个意象相融合,浑然一体,不但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意境,而且表现出闺中人痴痴不倦,情深意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点绛唇·素香丁香宋

小题1:试题分析: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如“琉璃叶下琼葩吐”,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所谓“幽人趣”。

而扣题的只有一句“素香柔树”。首句“落木萧萧”,本是用来描写秋天景象的,这里被移用来描写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时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一种衬托。

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至此,本无情之花卉植物,便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怀愁绪,满腔悲情,也就有了具体的着落。

小题2:试题分析: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 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

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

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 向子諲①br

【答案】【小题1】①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

(1分)②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2分)③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

(2分)【小题2】①虚实结合。(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

(2分) ②对比。(1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

(2分)(答“反衬”也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道题目属于诗歌的思想感情范畴。

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为:用……内容抒发了诗人因……而……的感情。此题已经告诉我们情感是“愁”,学生只需要回答原因即可。

“紫禁烟花”“宫阙晴空”“彤云陆海”“五侯池馆”,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而今”却“白发三千”“愁对寒灯”,借用李白名句,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 ”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大类:修辞方式、描写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题干要求从全词来看,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句。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

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 ,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

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

“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 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 ,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所以主要使用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