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卜算子这首宋词的意思

1.宋朝王观写的《卜算子》这首词的意思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烟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又送君归去。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和春住。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注释】

[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 ,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 ,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本篇即是上述评语的绝妙说明

2.卜算子这首词的意思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词作鉴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参考资料:/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21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

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3.严蕊的“卜算子”这首词有什么寓意

词人严蕊,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台州(今浙江天台)的营妓(地方官妓。

因聚居于乐营教习歌 舞,故又名“营妓”)。色艺绝佳,善于作词且逢迎客人,名闻四方。

这首词为求长官见悯,脱离苦海, 也写得比较含蓄,不作穷苦乞怜之语,具见标格。上阕抒写词人沦落风尘的苦闷。

“不是爱风尘,似 被前缘误。”首句突兀而起,特意声明自己并非天性风流留恋风尘。

封建社会中,所谓“行云飞絮共 轻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对妓女们的看法。现在严蕊因事关风化而入狱,人们更认为她是生性淫荡 之人了。

因此,这句词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深感不平的怨愤。 次句却较为和缓,一个“似”字说自 己之所以沦落风尘,似乎是为宿命所误。

词人自认不是喜爱风尘之人,又不可能认识使自己沉沦的 真正根源,无可奈何,只好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似”字若不经意,实耐寻味。

它不自觉地反映出 作者对“前缘”似信非信,既怀疑却又只能承认的迷惘心理,以及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的复杂 感情。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两句将自己的命运比喻为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说花落花 开自有一定的时候,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春之神东君来做主,意为像自己这类歌妓,掌握不了自己 的命运,命运总是被掌控在有权者手中。这就是妓女的命运,其中有深沉的自伤,也隐含着对主管 刑狱的长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护花的东君。

但词写得很委婉含蓄,只于“赖”字中隐隐 露出一丝祈求。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下阕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转写对于去住之事自己的心情。

去, 指脱离营妓队伍;住,指仍留乐营为妓。脱离风尘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却迂回其词,用“终须 去”这种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意思是说,以色艺事人终究不是长远之事,总有一天须离此而去。 言外之意是,既“终须去”,为何不早日离开呢?以严蕊的色艺,解除监禁之后,重新为妓,未尝不能 得到有权者的赏爱,但她再也不想过这种生活了,所以用“终须去”来曲折表达自己离此风尘苦海的 愿望。

下句“住也如何住”即从反面补足此意,表示她觉得仍旧留下来做营妓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了。 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婉转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

歇拍单承“去”字,渴望自由的心情油然而生:“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插满头,形 象地表述了山野农妇自由自在的生活。

两句是说,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过着一般 妇女的生活,我的归宿便无需再问了。也就是说:一般妇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标,就是自己 的归宿,也不用考虑其他了。

“不是爱风尘”,热切地表达了词人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出语 仍留有余地。 “若得”云云,就是承上“总赖东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由于这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意愿的同时,既要将场合及对象考虑进 去,又需采取比较含蓄委婉的方式,以期获得对方的同情。但她并不是低声下气的,而是不卑不亢 的,婉转而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这是一位身处污泥仍自尊自爱的风尘女子柔而有力的自白。

4.刘克庄的“卜算子”这首词有什么寓意

词中明写惜花,实际是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凄楚情怀。

上阕先写花的可爱。起首一韵描绘花的神态:片片花瓣儿宛如蝴蝶的翅膀,那么轻盈有致地飘 落;点点花朵儿猩红如染,那么鲜艳娇美。

上句写花之态,并从花瓣着手,因花瓣儿薄,故云“轻”;下 句写花之色,从整个花朵儿落笔,海棠花朵儿固小,因此写花色的同时再著一“小”字,并补足上文 “轻”字。 两句都写花,但角度不同,为歇拍句的“百种千般巧”埋下伏笔。

而“片片”又见花瓣儿之 多,“点点”又见花朵儿之密,为下阕换头句“朝见树头繁”埋下伏笔。歇拍一韵突显花的古灵精怪, 可词人偏不直说,而是以揣度的口吻插入一句议论,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 种千般巧”。

这样写,不仅深沉幽远。而且由于引进了“天公”即自然界的主宰,还丰富了全词的意 蕴,突出了这首小词的涵义,令人回味无穷。

歇拍句的“百种千般巧”,当然包括上文所说的姿致轻 盈、体态娇小、色彩鲜艳,但细味“巧”字,又分明包含着花的神态美和气质美。只有外在的表现和内 在的含蕴融为一体,方可谓之“巧”,谓之美。

下阕写花事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上阕极写花的可爱,全为叹惜花儿被风雨吹散一空 的惋惜之情作铺垫,因此下阕一韵便说:“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这里,“繁”“少”对写,足见花 事变化之大;“朝”“暮”对写,则不仅见花事变化之遽,还可以引出词人关怀花事,他随时都在留心着 花事的变化。 前言“树头繁”,则“枝头”亦“繁”不言而明。

而后言“枝头少”,则不仅见“树头”亦 “少”,而且还可以想见“爱花成癖”的词人拿着蜡烛逐一察看花朵的忧心忡忡的神态。这一韵不似 上阕起首一韵,似对非对,却极有韵致,一段怜花惜花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一韵是全词的点睛之处,但词人也不直说,而是一如上阕,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衬起, 然后再说出花事被“雨洗风吹了 ”的可悲现实。 这句话深沉悠远,同样具有哲理,因为如上阕歇拍一 韵所说,本来问题都有双面性,而且,回环通首源流,上阕的“道是”句是扬,这里的“道是”句是抑,欲 抑先扬,抑扬之间,表达了词人对老天放任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词人在同调词《惜海棠》一阕中 云:“风雨于花有底仇?著意相凌藉”,“做暖逼教开,做冷催教谢”,直接怨及风雨。 而这里虽无一怨 语,而怨恨之意尽显词中。

这首词写惜花而又不止于惜花,意味深长。刘克庄在政治上也是稼轩一派人物,渴望在抗金复 国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却数次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他在进入仕途的最 始,就因所作《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的语句,被言官指为镑讪,执政者 以为他讽刺自己,遂遭到免官押归的处分,由此累废达十年之久。 以后在他的仕宦生涯中又屡用 屡废,身世沉浮,使他那旨在报国的“平戎策,从军什”(《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最终 零落为尘。

所以,他在自己的词作中屡次表达“年光过尽,功名未立”(《沁园春•梦孚若》)之类 的强烈喟叹,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愤懑情怀,属豪放之作。 而这首词却一改他往日豪放 的词风,以婉约之笔隐晦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不吝惜人才 的愤恨。

开。

5.苏轼的“卜算子”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词人标明词题为“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时为元丰三年(1080)。

词人因文字狱被贬为黄州编管, 亦即现在说的“监督改造”,由于暂无住所而借在这定惠寺里。 “缺月挂疏桐”,淡淡的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枝上,落下清丽的倩影。

在这漏断人静,欲睡又不 得睡之时,只身独行于梧树影中,像只凄惶的失群孤雁。 不难理解,心中有泪,莫非愁雾。

词人此时 身处编管,恰如侍妾朝云所云“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之时,则在他眼中,就只有凄凉寂寞!被贬谪的 人往往不免孤寂。孤怀难遣,境幽人幽,遂干脆以“孤鸿”喻之,正如庄子之梦蝶。

“独往来”,何其寂 寞难耐也。试究孤寂缘由,是为“惊起却回头”,缘于“有恨无人省”。

苏轼此时处于王安石与司马光 新旧党争中,他和双方的关系皆不错,可他的正义使他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所以落得个新党指以 为旧,旧党又视其为新,弄得他哪头也不是,真个是“拣尽寒枝不肯栖”了。想其“惊起”之时,这次回 头所见的是“枫落吴江冷”。

“枫落吴江冷”是唐崔信明的诗句。 此处借用,写出了自己的处境恰如 余秋雨说的:“寥寥五个字,把肃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

可见“拣尽寒枝不肯栖”,写出 来是要点骨气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