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宣”字的 诗词有哪些【蝶恋花】 聚骨扇几股湘江龙骨瘦。 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 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 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 轻轻褪入香罗袖。【戊戍八月感事】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才心灰。【瓠子歌二首】其二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迂兮浚流难。 搴长筊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重赠卢湛】 握中有悬壁,本自荆山璆 。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 白登幸曲逆[4],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6],小白相射钩 。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咏史】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街 。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清平乐】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 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折旋舞彻《伊州》。 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三台】清明应制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更香、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蜡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忆秦娥】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宝鼎现】 春月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 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 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永遇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满江红】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古风】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惰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虮虱生虎鶡,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还有一些,没贴完。 2.以宣字打头的古诗句有哪些已自愁秋极,和须更闻虫语. 乍响瑶阶,旋穿绣闼. 更入画屏深处.喁喁似诉. 有几许哀丝,佐伊机杼. 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 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虞美人》--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怀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晏殊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鹧鸪天》晏几道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清平乐》-王安国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苏轼 3.结尾是宣的七言古诗《宫词》 年代: 宋 作者: 王仲修 绿槐疏影满花砖,首夏清和未暑天。进食门前金合人,唐装宫女听传宣。 《宫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内人对御叠花笺,绣坐移来玉案边。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 《贾鹿泉屡约一出小诗代行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陈杰 上都仁问远如天,人望公来望岁然。正有郇模三十字,含毫欲愬复难宣。 《上丞相寿》 年代: 宋 作者: 戴栩 篆金成宝玉成编,春满东朝万象妍。黼衮有尊天子圣,盐梅无迹上公贤。 日开喜色临黄道,风递和声下碧躔。清晓两宫齐锡寿,三槐影里沸传宣。 《华州周大夫宴席》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若共门人推礼分,戴崇争得及彭宣。 《戏元弼》 年代: 宋 作者: 陈师道 翩翩别去七经年,特特归来两浩然。东道有时推谢令,后堂无地著彭宣。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 年代: 宋 作者: 苏颂 早年相值浙江边,多见新诗到处传。楼上金蛇惊妙句,卷中腰鼓伏长篇。 仳离岁月流如水,抑郁情怀积似烟。今日柏台相望处,隔垣音响莫由宣。 《听妻弹别鹤操》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别鹤声声怨夜弦,闻君此奏欲潸然。商瞿五十知无子,更付琴书与仲宣。 《生日和辛江陵即席韵》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笑语声中别有天,巫云楚岫玉明舡。冷风入坐酒无力,斜日媚空花欲然。 猎猎旗风犹夏五,摇摇帆影立秋千。他时辇路追今梦,傥许陪公发未宣。 《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六首》 年代: 明 作者: 于慎行 玉阑东畔画帘前,到处常随豹尾旋。圣代仪文今日盛,儒臣雨露向来偏。 琅函赐锦驰中骑,宝鼎分餐出御筵。斋室受厘应有问,朝回犹恐夜深宣。 4.结尾是宣的七言古诗《宫词》年代: 宋 作者: 王仲修绿槐疏影满花砖,首夏清和未暑天。 进食门前金合人,唐装宫女听传宣。《宫词》年代: 唐 作者: 王建内人对御叠花笺,绣坐移来玉案边。 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贾鹿泉屡约一出小诗代行十首》年代: 宋 作者: 陈杰上都仁问远如天,人望公来望岁然。 正有郇模三十字,含毫欲愬复难宣。《上丞相寿》年代: 宋 作者: 戴栩篆金成宝玉成编,春满东朝万象妍。 黼衮有尊天子圣,盐梅无迹上公贤。日开喜色临黄道,风递和声下碧躔。 清晓两宫齐锡寿,三槐影里沸传宣。《华州周大夫宴席》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 若共门人推礼分,戴崇争得及彭宣。《戏元弼》年代: 宋 作者: 陈师道翩翩别去七经年,特特归来两浩然。 东道有时推谢令,后堂无地著彭宣。《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年代: 宋 作者: 苏颂早年相值浙江边,多见新诗到处传。 楼上金蛇惊妙句,卷中腰鼓伏长篇。仳离岁月流如水,抑郁情怀积似烟。 今日柏台相望处,隔垣音响莫由宣。《听妻弹别鹤操》年代: 唐 作者: 元稹别鹤声声怨夜弦,闻君此奏欲潸然。 商瞿五十知无子,更付琴书与仲宣。《生日和辛江陵即席韵》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笑语声中别有天,巫云楚岫玉明舡。 冷风入坐酒无力,斜日媚空花欲然。猎猎旗风犹夏五,摇摇帆影立秋千。 他时辇路追今梦,傥许陪公发未宣。《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六首》年代: 明 作者: 于慎行玉阑东畔画帘前,到处常随豹尾旋。 圣代仪文今日盛,儒臣雨露向来偏。琅函赐锦驰中骑,宝鼎分餐出御筵。 斋室受厘应有问,朝回犹恐夜深宣。 5.所有著名的唐诗唐诗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春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昔日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长相思》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清平调一》《清平调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月(左)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绝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但见新人笑, 那闻旧人哭。 《佳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草》 白居易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亿,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瞑》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相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孟郊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 张祜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曲》 王翰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张继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 韩雄(左边)羽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寄人》 张泌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6.关于唐诗 寒食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7.唐朝.韩鸿《寒食》的古诗《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扩展资料: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