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人及宋词给了我们怎么样的生活智慧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2.跑男里的人生智慧高中作文800从柳词中,我感受到的是历经磨难之后洒脱的智慧。 与柳永同一时代的苏轼在官场上也是倍受打击,但相比柳永来说,苏轼还是要幸运得多,总能够东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个豪放的心态,从来不会被挫折打倒,“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啊,人生总是有不顺心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去面对,等到风散云开,自会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他豪迈,“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忠诚,“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他才得以成为那个年代少见的长寿者。作文 从苏词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对挫折之后豁达的智慧。 柳词智慧得洒脱,苏词智慧得豁达,他们的词不过是宋词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闪现的智慧也不过是众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词千万,词人千百,无论是洒脱的智慧,还是豁达的智慧,都是词人灵性的歌唱,都是生命中智慧的大美,历尽千年,流传不息。作文 轻吟一首小词,细聆其间美丽的智慧,陶然其间 3.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才高学博,其诗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可谓多姿多彩,思想深邃独特。所作各体诗词无所不精,从苏诗词的内容取材极其广泛,有描写山水风景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抨击时看事体现其政治观点的、还有抒发亲情友情和人生感慨的,无论哪类题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轼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哲理诗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哲理诗词,绒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味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说服力。 苏轼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证,苏轼在庐山横看一道道山岭连绵起伏,纵看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于是陷入了对生活的深层思索,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足以引起宋以后文人思考的极富哲理性的诗句。苏轼那“跳出来”的哲学思考,给了我们理智的启迪,它说明认识事物不能陷溺其中,而要超脱其外,从更高的立足点来观其全貌。 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是苏轼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诗人善于发现人生真碲。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哲理,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写景状物虽未言理,然而理却弥漫诗中。他在《慈湖峡阻风》中写道:“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诗人坦言人生道路充满了“巉岩”,即使是极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复杂甚至尖锐激烈的矛盾,它告诫人们:只有认识“巉岩”,才能战胜它,而不至于面对它时手足无措,一蹶不振。苏轼的另一首诗“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在对待自然界的雷霆的态度上,苏轼以超然物外的姿态表现出对生活中的庞然大物的蔑视。它启示我们: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世界上任何可怕的东西,并不是它真正可怕,只是因为人们怕它,如果不怕它,雷霆之声亦如儿语。 在一些完全是写景或抒情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苏轼的《饮湖山初晴后雨》更是脍炙人口,“淡妆浓抹总相宜”,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更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有认识美的自觉性和全面性。苏轼以美景比美人,以议论入诗,说明生活中的美是多元化的,对美的欣赏要全面领略,不要偏颇,诗中还表现了苏轼“浅深虽所得,无入不自适”的洒脱胸襟。 望采 纳!!!!!!!!!!!!!!!!!!!!!!!!!!!!!!!!!!!!!!!!!!!!!!!!!!!!!!!!!!!!!!!! 4.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是指哪些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一、儒家文化的人生智慧 1、敬天爱人的宗教观:敬天、知天、事天 2、内圣外王之道:修身养性与治国安邦 3、伦理道德原则:五伦关系与“仁义礼智信” 4、择善而从的教育观:学习型社会 二、道家文化的人生智慧 1、道法自然:相反相成、物极必反、量变质变 2、人生智慧:知足常乐、返朴归真、守弱、守柔、守一、守拙,“大--若反” 3、政治智慧: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三、佛家文化的人生智慧 1、佛教基本思想:四圣谛、八正道 2、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3、禅宗的智慧: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定慧双修 5.《美丽的智慧》要快美丽的智慧我爱宋词,爱它的婉约,爱它的豪放,喜欢斟一杯清茗,和半阙婉词,寻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词中美丽的智慧,那只言片语、字里行间,泛着智慧的金光. 年轻时的柳三变,是风流倜傥的的才子,自负才高八斗,也曾随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终遇不到看好他的伯乐,无奈之下,只能道一声“忍把浮名,换得低斟浅唱”,终日混迹于秦楼楚馆,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总是不死,甚至于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词”,他还更名为“柳永”继续参加考试,怎奈屡考屡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啊,终于他看开了,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只要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词,倍受打击之后,他终于有了一种大彻大悟、气定神闲的智慧,“针线闲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强求呢,他放弃了功名,却拥有了生前死后的另一番声誉,千年之后,仍然还有人不断低吟浅唱的是婉约柳词,再也无人记得当年的高官姓甚名谁. 从柳词中,我感受到的是历经磨难之后洒脱的智慧. 与柳永同一时代的苏轼在官场上也是倍受打击,但相比柳永来说,苏轼还是要幸运得多,总能够东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个豪放的心态,从来不会被挫折打倒,“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啊,人生总是有不顺心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去面对,等到风散云开,自会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他豪迈,“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忠诚,“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他才得以成为那个年代少见的长寿者. 从苏词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对挫折之后豁达的智慧. 柳词智慧得洒脱,苏词智慧得豁达,他们的词不过是宋词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闪现的智慧也不过是众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词千万,词人千百,无论是洒脱的智慧,还是豁达的智慧,都是词人灵性的歌唱,都是生命中智慧的大美,历尽千年,流传不息. 轻吟一首小词,细聆其间美丽的智慧,陶然其间再改一改,扣准美丽的智慧美丽的智慧有些事情,或许有生之年我们都无法解开,我从不抱怨,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去怪罪自己的无能.可是你是否遇到过从理解变得不解的事?我想,我遇到了很多.这其中最大的,都融汇于成长的过程中. 还能够清楚地回忆出对一切都真诚的童年,信任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件事.长大了,一切却都变得越来越虚伪,无论是我们,还是他人.出生时,我们与生俱来的纯真、自然与本性,在这个充满欺骗和黑暗的世界里,正在慢慢地被磨灭.还能够清楚地记起对一切都纯真的幼年,每一丝笑容都不掺杂杂质,那样美丽,那样纯洁.长大了,一切却都变得越来越虚幻,再分不清那笑容的真伪,笑容背后的是嘲讽,还是利剑? 我也曾想过,自己是不是多虑了,但现实却让我不容怀疑!我们都曾经为了一句谎言而激愤,而如今,面对虚伪与罪恶,我们却只是默默地想着.也许我们的心也曾经疼痛过,也许睡梦中想起这份阴暗,我们也曾落,却并不见有人来指正这一切!我们都不能免俗地沾染了这份习性,我们畏畏缩缩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一切慷慨激昂的评论,却不肯大声地说出来. 小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幻想,我们可以去相信童话,其中的美好令我们留连忘返.或许是因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或许是因为刚睁开那双眼眸,看一切事物都模糊的感觉我至今难忘.现在,我们长大了,在事物越来越清晰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压力和难以置信.曾经纯洁的心灵在何时被污染?曾经洁净的世界为何变得阴暗?曾经简单的无需解释的事情,如今为何无法解答?我们无从知道. 我们长大了,脸上的笑容随着潮流开始虚伪,也随着心中逐渐变冷的信念开始漠然.我们无力回天.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默默的,守候着自己的这一片天空.我们有自己的传达方式,却在这片天中不停地回响,冲不出去,因为没有人肯去倾听.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什么叫长大?是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发展,还是心灵的完健?似乎后者更为重要.但到底什么才是心灵的完键?是看清这个世界吗?还是逐渐变冷的心和漠然的笑容?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就叫做长大;也许从刺痛到麻木的过程,就叫做长大;也许从清新到世俗的过程就叫做长大;也许从纯真到愤世的过程,就叫做长大. 如果真是这样,我渴望不再长大.因为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无法以封闭的空间隔绝那无情的侵害,所以我们也无法保存那些与生俱来的优秀和童贞的天性.我们仅仅是向往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真的很难吗? 我不再敢下定论了,不再敢肯定地说我是否了解自己,是否了解这个世界,我所能做的,大概也只有守着自己的那一点思想了.我想,或许长大,就是一场痛苦的蜕变,一场漫长而又不知结果的蜕变.蜕变时,我们被风吹动着,融入到千千万万的人流中,而蜕变后的每一份观念,都是这个人流赋予的.我渴望着离开这个潮流,渴望封闭着这个空间,可是我做不到,我一直都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曾经渴望的,长大后的成熟,难道就是这样的吗?这份成熟的代价,莫非就是我们的真心和纯情?真实的世界,真的就那么难以寻找吗?各位,若你。 6.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是指哪些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一、儒家文化的人生智慧1、敬天爱人的宗教观:敬天、知天、事天2、内圣外王之道:修身养性与治国安邦3、伦理道德原则:五伦关系与“仁义礼智信”4、择善而从的教育观:学习型社会二、道家文化的人生智慧1、道法自然:相反相成、物极必反、量变质变2、人生智慧:知足常乐、返朴归真、守弱、守柔、守一、守拙,“大--若反”3、政治智慧: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三、佛家文化的人生智慧1、佛教基本思想:四圣谛、八正道2、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3、禅宗的智慧: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定慧双修。 7.美丽的智慧 初中作文 我要原创我爱宋词,爱它的婉约,爱它的豪放,喜欢斟一杯清茗,和半阙婉词,寻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词中美丽的智慧,那只言片语、字里行间,泛着智慧的金光。 年轻时的柳三变,是风流倜傥的的才子,自负才高八斗,也曾随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终遇不到看好他的伯乐,无奈之下,只能道一声“忍把浮名,换得低斟浅唱”,终日混迹于秦楼楚馆,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总是不死,甚至于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词”,他还更名为“柳永”继续参加考试,怎奈屡考屡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啊,终于他看开了,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只要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词,倍受打击之后,他终于有了一种大彻大悟、气定神闲的智慧,“针线闲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强求呢,他放弃了功名,却拥有了生前死后的另一番声誉,千年之后,仍然还有人不断低吟浅唱的是婉约柳词,窢粻促救讵嚼存楔担盲再也无人记得当年的高官姓甚名谁。 从柳词中,我感受到的是历经磨难之后洒脱的智慧。 与柳永同一时代的苏轼在官场上也是倍受打击,但相比柳永来说,苏轼还是要幸运得多,总能够东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个豪放的心态,从来不会被挫折打倒,“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啊,人生总是有不顺心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去面对,等到风散云开,自会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他豪迈,“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忠诚,“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他才得以成为那个年代少见的长寿者。 从苏词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对挫折之后豁达的智慧。 柳词智慧得洒脱,苏词智慧得豁达,他们的词不过是宋词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闪现的智慧也不过是众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词千万,词人千百,无论是洒脱的智慧,还是豁达的智慧,都是词人灵性的歌唱,都是生命中智慧的大美,历尽千年,流传不息。 轻吟一首小词,细聆其间美丽的智慧,陶然其间 再改一改,扣准美丽的智慧 8.有哲理的宋词赏析《相思会/千年调》 [宋]曹组 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 待把门关铁铸,鬼见失笑。多愁早老。 惹尽闲烦恼。我醒也,枉劳心,谩计较。 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 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 【赏析】 知足常乐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悟,更是人生之至理,生存之智慧。懂得 知足方能常乐,清代纪昀(晓岚)的老师陈白崖就曾手书一副对联“事能知足 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悬于书室。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过分膨胀自己 的欲望只会让心灵疲惫痛苦,不堪重负,还是知足常乐好,这也是曹组这首 《相思会》词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 人活一生不满百岁,都是匆匆过客,何苦要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烦恼 无边呢?人活着不需要费尽心机追求锦衣玉食,只要有粗衣淡饭能够解决温 饱就够了;也不需要拼命地去追求高大宽敞的房屋,只要有一间不大不小干 净整洁的屋子能够遮风避雨也足够了。 一切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何苦让欲望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呢!曹组说,人世间如果有谁能懂得知 足常乐这个道理就赛过神仙了。 的确,知足常乐,对自己目前拥有的感到满足,无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 望,就能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 人的欲壑难填,就像普希 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贪婪的老太婆有了漂亮的小别墅就想要石头建 造的大宫殿,有了大宫殿就想当国王,当上了国王又想当皇帝,当了皇帝又 希望当教皇,当了教皇野心还在不断地膨胀,最后竟然妄图控制太阳和月亮 。刘墉也看到了人类欲望的膨胀,他说: “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 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之足之地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 一块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 好了。 世间上的人们啊,大多如同乘客一样。”(《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在 不断攀升的欲望的促使下努力打拼,东奔西跑,但距离快乐却越来越远,这 都是因为不知足引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哲学。人若想常乐,莫过于知足,倘若欲望无限, 将永难满足,将永难体味人生的许多乐趣,甚至还可能会铤而走险,走上与 法律对抗的不归之路,甚至还可能为欲望所累,丧失生命。 柳宗元在他的寓 言《负版传》里记载,有一种名叫“负版”的小虫,他天性贪得无厌,“善 负”又兼“好上高”,喜欢背东西,“行遇物,辄取之”,路上遇到东西就 捡来背上,又爱攀高,背上堆积的东西越来越沉,累得半死,“踬仆不能起 ”。有人怜悯它,帮它取下背上的东西,可一旦恢复了体力,它又会“持取 如故”。 除非耗尽体力累死,否则它不会放弃遇到的任何东西。负版就是那 些贪得无厌不懂知足常乐的人的写照,他们为了积累钱财贪得无厌,耗尽心 力也无怨无悔,丢掉性命也不知警惕,人生的路上都是在“负重”前行,阿 曾体味到轻松的欢愉,满足的快乐? 知足常乐,不要奢望太多,欲望太多,否则生命就会难以承受其重,人 生也会过于臃肿,难以前行,一切都会变成负版身上的“负累”,让你终生 无法轻松。 想要更多的财富,想要更好的生活,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想法,我 们可以为此努力,但时刻要记住财富权力与快乐并不成正比。唯有知足才是 获得快乐的绝妙法宝。 知足常乐,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就没有必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就 没有必要去摧眉折腰、卑躬屈膝。知足常乐,对事情达观释然,坦然面对, 向内能摆脱烦恼和压力,发现心灵的轻松与快乐,向外能看到一个美好和谐 的世界。 知足常乐,即使人生遭遇到的是逆境,也会活得潇洒自在;知足常 乐,用宁静平和的心灵做避风港,休憩过后可以微笑地面对风雨的洗礼。知 足常乐可以缓解残酷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沉重压力,消解欲望落空带来的无尽 痛苦,矫正为权力利益之争所扭曲的本性。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若没有知 足的心态,为了得到某些利益,大家定会不择手段,拼个你死我活;在竞争 激烈的社会里,若没有知足心态,某些利益落空后,定会痛苦不堪,难以承 受。如果能做到知足常乐,人生才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知足常乐是获得快乐心境的一剂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 成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风云变化泰然处之。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充满了无奈与缺憾,很少能够真正舒心和安宁,倘若再把每天都搞得 紧张疲惫,愁眉苦脸,人生弹指即逝,岂不可惜?羡慕别人拥有的,不如珍 惜自己手里的幸福和快乐。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 福,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怨恨!试想生命在永不知足的心态的驱赶下 ,不择手段地掠取,不择手段地占有,哪会善待人生,享受生活?生命永无 止境地与别人攀比,只会在永不平静的状态里紧张烦躁,无法安宁,难以快 乐。人不该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把自 己的生活和那些不幸的人比一比吧,想想他们的痛苦心酸,无奈惆怅,你就 会庆幸自己是多么幸运,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多么值得珍惜,这样就会生活 得安宁惬意了。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