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6年人民文学全部目录季羡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学阅读书目——中国古典文学》此书目录自著名梵文学家、翻译家季羡林主编的《中外文学书目答目》(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出版)。 书中推荐了 268 种参考书目,大多为世界名著或重要作家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中国古典文学部分 107 中,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部分 35 中,文学理论部分 25 种,西方文学部分54 中,东方文学部分 20 中,俄苏文学部分 27 中。推荐者有北京大学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14 位教授。 1 白居易诗选 顾学颉、周汝昌 2 长生殿 洪升3 楚辞选 马茂元注4 春秋左传读本 王伯祥5 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 蔡元放 6 杜甫诗选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7 杜牧诗选 缪钺 8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沃尧著 张友鹤校注 9 范大成诗选 周汝昌 10 古神话选释 袁珂选11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12 关汉卿戏曲选 (元) 关汉卿著 13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14 国语选 傅庚生 15 韩愈文选 童第德16 韩子浅解 梁启雄 17 汉书选 顾廷龙、王煦华 18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19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中凡20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编 21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22 红楼梦 曹雪芹 23 话本选 吴晓玲 24 黄庭坚诗选 潘伯鹰 25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26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夏承焘 27 近代诗选 28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29 镜花缘 李汝珍 30 康有为诗文选 康有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31 老残游记 刘鹗著 陈翔鹤校 戴鸿森注 32 乐府诗选 余冠英 33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34 李贺诗选 叶葱奇 35 李清照诗词选注 刘忆萱 36 李商隐诗选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 37 历代诗歌选 季镇淮、冯钟芸等 38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39 辽金元诗选 章荑荪 40 聊斋志异选 蒲松龄著 张友鹤选41 柳亚子诗选 柳亚子著 徐文烈 42 柳宗元诗文选 贝远辰 43 龙川词校笺 夏承焘 44 陆游诗选 游国恩、李易 45 论语译注 杨伯峻 46 孟子译注 杨伯峻 47 明代散文选注 刘世德 48 明清传奇选 赵景深 胡忌 49 明清文言小说选 薛洪绩 50 明人杂剧选 周贻白 51 牡丹亭 汤显祖 52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53 孽海花 曾朴 54 欧阳修诗选 施培毅 54 欧阳修诗选 施培毅 55 欧阳修文选 杜维沫、陈新56 琵琶记 高明著 钱南57 清代散文选注 王荣初 蔡一58 人境庐诗草笺注 黄遵宪著 钱59 儒林外史 吴敬梓 60 三曹诗选 余冠英 6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62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63 史记选 司马迁 64 水浒传 施耐庵 65 水浒后传 陈忱 66 说岳全传 钱彩 金丰 67 宋词选 胡运翼 68 宋诗选注 钱钟书 69 宋文选 70 苏轼词选 陈迩冬 71 苏轼诗选 陈迩冬 72 隋唐演义 褚人获 73 唐代散文选注 张撝之 74 唐诗三百首详析 喻守真 75 唐诗选 马茂元 76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77 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 79 桃花扇 (清)孔尚任 80 陶渊明集 逯钦立 81 晚清小说史 阿英 82 汪笑侬戏曲集 汪笑侬 83 王维诗选 陈贻焮 84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 85 文天祥诗选 黄兰坡 86 西厢记 王实甫 87 西游记 吴承恩 88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89 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 萧平编 吴小如注 90 严复诗文选 严复著 周振甫选注 91 杨万里选集 周汝昌 92 吟风阁杂剧 杨潮观注 胡士莹校注 93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 94 元好问诗选 郝树候 95 元明清诗文选 米治国 96 元散曲选注 王季思 97 元杂剧选注 王季思等 98 战国策选讲 刘亿萱 99 中国古代寓言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100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 101 中国历代文选 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102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 103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104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 郭汉城 105 中国小说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6 庄子浅注 曹础基。 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下一句是什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出处: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 全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4.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诗词一、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二、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三、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四、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 4.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没有确定是在哪一年或者哪一阶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苏教版高中语文目录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的五样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求学之道劝学师说⊙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乡关何处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感悟自然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湖山沉思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神支点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 生命的礼赞…呱……呱……鸟啼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黑暗中的心迹安妮日记(节选)⊙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阿房宫赋⊙千古江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志不忘落日消息二则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永远的新故事祝福边城⊙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颂歌的变奏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离骚(节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烈士的抉择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底层的光芒品质老王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认识和沟通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拿来与接纳拿来主义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仔细理会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融会贯通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英名与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雷雨⊙美与丑的看台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人性在复苏辛德勒名单(节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文以气为主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问答之间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交锋时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奇异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泣如诉陈情表项脊轩志◎执子之手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报任安书(节选)渔父◎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节选)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心连广宇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伟大的情思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为什么而活着◆ 唐诗宋词选读(上)◆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从军行滕王阁春江花月夜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山居秋暝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将进酒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客至第五专题: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西塞山怀古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天上谣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春夜别友人◆ 唐诗宋词选读(下)◆ 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第九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清平乐(春归何处)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第十一专题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满江红(怒发冲冠)卜算子(驿外断桥边)扬州慢(淮左名都)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第十二专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史记》选读◆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学究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