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笃实的成语【得尺得寸】: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得寸则寸】: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笃实好学】: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浮名虚誉】: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 【花狸狐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花藜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花里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 【花丽狐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花遮柳掩】: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也比喻运行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 【花遮柳隐】: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也比喻运行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 【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看得见,摸得着】:指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事物。 【空言虚辞】:不实在的话语。 2.有关笃实的名言有哪些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水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8.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水源。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求崇德,向善,勤俭,笃实的诗句,越多越好~~谢谢各位大神了《大戴礼记·盛德》:“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卢辩注:“礼,谓三百三千也,唯有仁德也。”王聘珍解诂:“德法者,躬行心德,垂为法象也。” 【戒子弟】 何事纷争一角墙, 让他几尺也无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关于崇德向善的名人故事和诗句 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泰戈尔《飞鸟集》 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显得俗不可耐了。——泰戈尔《春之循环》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英)罗素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 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法)罗曼.罗兰 关于崇德向善勤廉笃实的古诗 廉生威”的《官箴》、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咏史》、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滕王阁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论语 子路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求崇德,向善,勤俭,笃实的诗句,越多越好~~谢谢各位大神了《大戴礼记·盛德》:“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 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卢辩注:“礼,谓三百三千也,唯有仁德也。”王聘珍解诂:“德法者,躬行心德,垂为法象也。” 【戒子弟】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关于崇德向善的名人故事和诗句 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泰戈尔《飞鸟集》 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显得俗不可耐了。——泰戈尔《春之循环》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罗素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 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 --(法)罗曼.罗兰 关于崇德向善勤廉笃实的古诗 廉生威”的《官箴》、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咏史》、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滕王阁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论语 子路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5.形容笃实的成语【得尺得寸】:得:取得,获得。 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得寸则寸】:得到一寸就是一寸。 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笃实好学】:笃实:踏实,实在。 认真踏实,爱好学问。【浮名虚誉】: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 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花狸狐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花藜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花里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 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花丽狐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花遮柳掩】: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也比喻运行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 【花遮柳隐】: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也比喻运行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 【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看得见,摸得着】:指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空言虚辞】:不实在的话语。 6.描写做人的诗句□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 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 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 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