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元宵节、重阳节的诗句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3.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有哪些诗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2、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译文: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5、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译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重阳节的习俗。 4.求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关的古诗1、《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5、《鹊桥仙·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话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5.写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两个习俗诗句: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____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____郑谷《菊》 8、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9、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习俗: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六大习俗包括: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 6.12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及诗句春节 风俗: 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给压岁钱、守岁 诗句: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元宵 风俗: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 诗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清明 风俗: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植树 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端午 风俗: 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 诗句: 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中秋 风俗: 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 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风俗: 赏菊、登高、吃重阳糕 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关于节日的诗句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 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8.重阳节的习俗和诗句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飞鱼与apple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1]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别董大第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第二首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 9.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关于中秋的诗句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有关元宵节的诗词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曰(唐)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