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中的比兴手法

1.什么是古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朱熹对“比”的解释。作为古典诗词创作中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不仅限于比喻、比拟,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以别一事物为发端,引出要描写的人物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作为发端,一般用在开头,所以又称为起兴。兴与所引出的所咏之词,一是有联系,一是没联系。

有联系的又分为两种:一是“触物起情”,即比照当时所见的景物而起兴;一是“托物兴词”,即借不是不是当时所见的景物而起兴。 在实际应用中,比、兴经常结合运用,或比中有兴,或比又兼兴,或比兴连用,被称为比兴,或托兴、兴寄等。

2.举几个有比兴手法的古诗词的例子,最好是自创的

很多啊,网络上的诗词——比喻的句子加引号:1、寻常相见淡悠悠,怎奈尘嚣漫是忧。

心被轻云携远际,满来风,海阔沙鸥,莫叹蜉蝣。“春风带雨细如愁,落笔题情烟水流”。

朝识只今将夕别,缘自遇,或许扁舟,或上凭楼。2、追!“电抹光阴去不来”。

应珍惜、岁老莫徘徊。欲言此物先言他物的——1、古今尘世等闲传,玉兔寒宫仙女眠。

欹枕凉庭观幻想,嫦娥奔月几时圆?2、暗云风,自东;思千古,人雄。院里寻常, 堪经惹乱复何妨?院外樱狂,嫣枝肆意探逾墙。

寥言怨,不思量;销魂末了,恨悠长。

3.唐诗中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格有八种,我国古诗词(当然也包括唐诗)中常用到的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对偶:对偶句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形式。如: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冬吴万里船”。全诗由两组对偶句主成,不但更加形象生动,而且更加易读易记。

比喻: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来比喻琴声的变化,加强其形象性,使人如亲耳聆听一样。夸张:如一楼所举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怎么能三千丈呢,而长达三千丈的白发,该有多深重的愁思,读者就不难理解了。

拟人: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实只有一个人,很冷清,拉来了“杯”与“明月”,成了三个人,一副热闹的画面立刻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修辞的运用,都是为作品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什么是比兴手法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5.《诗经》和《楚辞》在比兴手法上的异同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6.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二、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三、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扩展资料: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参考资料:表现手法-百度百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