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采茶的诗句茶与诗词——元、明、清茶叶诗词 作者:钱时霖 来源:《中国茶经》 元、明、清各个时期,除了有茶诗、茶词之外,还增加一个新品种,即以茶为题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为盛行。 (1)元代 这个朝代时期不是太长,而且崇尚武功,“只识弯弓射大雕”。所以比之唐宋,咏茶的诗词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咏茶诗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谢宗可、刘秉忠、张翥、袁桷、黄庚、萨都剌、倪瓒、李谦亨、马臻、李德载、仇远、李俊民、郭麟孙等。 ①元代的茶叶诗词体裁 有古诗、律诗、绝句。 并出现一个新品种:元曲。 古诗 如袁桷的《煮茶图并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诗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这首律诗的七首诗,都用了茶、车、芽、赊、霞的几个韵写成,别有风味:第一首:“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第七首:“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芽。 笔阵陈兵诗思勇,睡魔卷甲梦魂赊。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绝句 有马臻的《竹窗》、虞集的《题苏东坡墨迹》等。 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如李德载的《喜春来,赠茶肆》小令十首,节录如下: 一、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胜维扬。 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七、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满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 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十、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 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②元代茶叶诗词题材 亦有名茶、煎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茶功等。 名茶诗 有虞集的《游龙井》诗。这首诗把龙井与茶连在一起,被认为是龙井茶的最早记录。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薝葡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诗中提到该茶为雨前茶(不取谷雨后),香味强烈(如薝葡,即栀子花那样的香气)。龙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此外,有刘秉忠的《尝云芝茶》诗,李俊民的《新样团茶》诗等。 煎茶诗 有仇远的《宿集庆寺》诗:“旋烹紫笋犹含箨”。 谢宗可的《雪煎茶》诗:“夜扫寒英煮绿尘”。 饮茶诗 有吴激的《偶成》诗:“蟹汤负盏斗旗枪”。 名泉诗 有郭麟孙的《游虎丘》诗:“试茗汲憨井”。 茶具诗 有谢宗可的《茶筅》诗。 采茶诗 仇远诗:“自摘青茶未展旗” 茶功诗 耶律楚材诗:“顿觉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 (2)明代 明代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但在茶叶诗词的发展上,明代未能达到唐、宋的高度。 写过茶诗的诗人,主要的有谢应芳、陈继儒、徐渭、文徵明、于若瀛、黄宗羲、陆容、高启、袁宏道、徐祯卿、徐贲、唐寅等。 ①茶叶诗词体裁 不外乎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宫词和茶词等。 古诗 陈继儒有《试茶》四言古诗一首: 绮阴攒盖,灵草试奇。竹炉幽讨,松火怒飞。 水交以淡,茗战而肥。绿香满路,永日忘归。 律诗 如居节的《雨后过云公问茶事》诗(五律)。 绝句 如徐祯卿的《煎茶图》、《秋夜试茶》等。 竹枝词 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词》: 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种梅花下种茶。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 宫词 金嗣孙有《崇祯宫词》一首: 雉尾乘云启凤楼,特宣命妇拜长秋。赐来谷雨新茶白,景泰盘承宣德瓯。 茶词 有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王世懋的《苏幕遮——夏景题茶》等。 ②茶叶诗词题材 有名茶、茶圣陆羽、煎茶、饮茶、名泉、采茶、造茶、茶功等。 名茶诗 以咏龙井茶最多,如于若瀛的《龙井茶》、屠隆的《龙井茶》、吴宽的《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等。其他如余姚瀑布茶(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诗)、虎丘茶(徐渭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石埭茶(徐渭的《谢钟君惠石埭茶》)、阳羡茶(谢应芳的《阳羡茶》)、雁山茶(章元应的《谢洁庵上人惠新茶》)、君山茶(彭昌运的《君山茶》)等。 茶圣陆羽诗 韩奕《山院》诗有:“入社陶公宁止酒,品茶陆子解煎茶”。詹同《寄方壶道人》诗:“卧云歌酒德,对雨看茶经”。 煎茶诗 有文徵明的《煎茶》,谢应芳的《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等。 饮茶诗 如王世贞的《试虎丘茶》,王德操的《谢人试茶》等。 名泉诗 主要是吟惠山泉,如文徵明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谢应芳诗:“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吴宽有《饮玉泉》诗:“龙唇喷薄净无腥,纯浸西南万叠青。地底洞名凝小有,江南名泉类中泠。 御厨络绎驰银瓮,僧寺分明枕玉屏……。”此系指“北京玉泉”。 清代乾隆皇帝认为水质轻重是评定泉水好坏的标准。他曾下旨特制一只小型银斗,用它秤量过国内许多名泉水,结果是北京玉泉名列首位。 乾隆并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茶具诗 煮茶用茶炉、石炉、竹炉,运输茶用山笼。 唐寅《题画》诗:“春风修禊忆江南,酒榼茶炉共一担。”魏时敏《。 二、与采茶有关的诗句《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赠隐者》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 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 《徐君猷挽词》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 请看行路无従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送江学士睦州通判》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涉淮淮水浅,泝溪溪水迟。 君到桐庐日,正值采茶时。 试问严陵迹,今复有谁知。 《夔州竹枝歌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白头老媪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三、有关“采茶”的诗句有哪些有关“采茶”的诗句有: 1、云暖采茶来岭北唐杜牧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2、采茶非采菉唐皇甫冉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3、采茶时节宋刘克庄 《忆秦娥·游人绝》4、春山携妓采茶时唐刘禹锡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5、采茶寻远涧唐张籍 《寄友人》6、采茶溪路好唐姚合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7、采茶溪树绿唐温庭筠 《赠隐者》8、云岛采茶常失路唐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9、采茶饮之生羽翼唐皎然 《饮茶歌送郑容》10、山僧又是采茶时唐皎然 《顾渚行寄裴方舟》11、前日采茶我不喜清乾隆 《观采茶作歌》12、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清乾隆 《观采茶作歌》13、无事回避出采茶清乾隆 《观采茶作歌》14、竹间行复采茶时宋苏轼 《徐君猷挽词》15、采茶歌里春光老宋陆游 《初夏喜事》16、秋深始采茶宋陆游 《幽事绝句》17、小儿提筐来采茶宋艾性夫 《田家词》18、采茶惊雉鹧宋蔡交 《洋州》19、采桑已闲当采茶宋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20、采茶斸药呼邻翁宋方回 《次前韵将归隐黄山》21、采茶洗菜踏溪云宋方回 《虽然吟五首》22、人渐采茶登陇阜宋李曾伯 《午行即事》23、就树采茶烹宋李宗谔 《咏华林书院》24、谬作采茶官宋梅尧臣《春阴》25、正值采茶时宋梅尧臣 《送江学士睦州通判》26、今年太守采茶来宋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舍人杨州五题其一时会堂二首》27、采茶机对机宋释可湘 《偈颂一百零九首》28、采茶寻远涧宋释绍嵩 《山居即事》29、采茶莫掣叶宋宋自逊 《莲》30、空山人采茶宋王西涧 《句》31、红裙半采茶宋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32、采茶武夷溪宋熊禾 《茶荔谣》33、绿萝林里采茶去宋朱真静 《入山采药遇异人》34、人自采茶忙明蔡羽 《与陆无蹇宿资庆寺》35、唱歌采茶山上去明沈周 《西山有虎行》36、僻坞春风唱采茶明汤显祖 《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37、借问采茶女明汤显祖 《雁山迷路》38、香风正采茶明吴鼎芳 《寄赵凡夫》39、冬种蔓菁春采茶明杨慎 《竹枝词(九首)》 茶与诗词--元、明、清茶叶诗词作者:钱时霖 来源:《中国茶经》元、明、清各个时期,除了有茶诗、茶词之外,还增加一个新品种,即以茶为题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为盛行。 (1)元代这个朝代时期不是太长,而且崇尚武功,“只识弯弓射大雕”。所以比之唐宋,咏茶的诗词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咏茶诗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谢宗可、刘秉忠、张翥、袁桷、黄庚、萨都剌、倪瓒、李谦亨、马臻、李德载、仇远、李俊民、郭麟孙等。①元代的茶叶诗词体裁 有古诗、律诗、绝句。 并出现一个新品种:元曲。古诗 如袁桷的《煮茶图并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诗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这首律诗的七首诗,都用了茶、车、芽、赊、霞的几个韵写成,别有风味:第一首:“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第七首:“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芽。 笔阵陈兵诗思勇,睡魔卷甲梦魂赊。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绝句 有马臻的《竹窗》、虞集的《题苏东坡墨迹》等。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如李德载的《喜春来,赠茶肆》小令十首,节录如下:一、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胜维扬。 非是谎,下马试来尝。七、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满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 风韵煞,到底属陶家。十、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 君听取,声价彻皇都。②元代茶叶诗词题材 亦有名茶、煎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茶功等。 名茶诗 有虞集的《游龙井》诗。这首诗把龙井与茶连在一起,被认为是龙井茶的最早记录。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薝葡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诗中提到该茶为雨前茶(不取谷雨后),香味强烈(如薝葡,即栀子花那样的香气)。龙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此外,有刘秉忠的《尝云芝茶》诗,李俊民的《新样团茶》诗等。煎茶诗 有仇远的《宿集庆寺》诗:“旋烹紫笋犹含箨”。 谢宗可的《雪煎茶》诗:“夜扫寒英煮绿尘”。饮茶诗 有吴激的《偶成》诗:“蟹汤负盏斗旗枪”。 名泉诗 有郭麟孙的《游虎丘》诗:“试茗汲憨井”。茶具诗 有谢宗可的《茶筅》诗。 采茶诗 仇远诗:“自摘青茶未展旗”茶功诗 耶律楚材诗:“顿觉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2)明代明代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但在茶叶诗词的发展上,明代未能达到唐、宋的高度。 写过茶诗的诗人,主要的有谢应芳、陈继儒、徐渭、文徵明、于若瀛、黄宗羲、陆容、高启、袁宏道、徐祯卿、徐贲、唐寅等。①茶叶诗词体裁 不外乎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宫词和茶词等。 古诗 陈继儒有《试茶》四言古诗一首:绮阴攒盖,灵草试奇。竹。 四、岕茶是什么宜兴盛产茶叶,且品种较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然而,如今许多宜兴人,喝着香喷喷的本地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宜兴曾有岕茶。 岕茶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崇,曾有人称它是“第一名茶”。宜兴人读“岕”为“卡”,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之地。宜兴南部山区有很多地名里带“岕”字,岕茶就生长在那里,在金沙泉水的滋润下,再加上极佳的土壤条件,可谓是钟灵毓秀的“尤物”。在中国古代有关茶的书籍中,其中有六部书籍提到了 茶。如明朝的周高起在《洞山 茶系》一书中说:罗岕有岕八十八处,其中以洞山为最。所谓罗岕茶、洞山茶,产于茗岭南坡,史称茗岭茶。明末四公子之陈贞慧在《秋园杂佩》里也谈到岕茶:阳羡茶数种,岕茶为最,岕数种,庙后为最。 岕茶的主要特征是色白、味香。我们通常喝的茶叶其颜色都是绿色(红茶除外),而岕茶的颜色却是奶白色的,其香气扑鼻,并略有婴儿的体香。此外,岕茶极易存放,一年四季都不会变质。喝岕茶也极有讲究,有上投、中投、下投之分。夏日先倒水后放茶叶,称上投;春秋倒水一半,放茶叶后再倒满水,称中投;冬日初春先放茶叶后倒水,称下投。 对岕茶的赞美,历代留下了许多诗词。明代唐伯虎在阳羡品岕茶,兴之所至,作《咏阳羡岕茶》,其中云: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罗岕茶。祝枝山品岕茶后作诗曰:潇洒夜雨来窗外,岕谷秋云起座前。明代“吴兴四子”的茅维,喝了岕茶后称:不愿封云溪,愿得岕一顷。 岕茶还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传说。一个秀才姓王,屡试不第,慕名来到宜兴的南岳寺,沮丧地对一老僧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老僧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温水里,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王秀才见茶叶静静地浮在温水上面,不解地问:“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老僧微笑不语,王秀才只好端起壶轻轻呷了两口。老僧问:“这茶可香?”王秀才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老僧说:“这是第一品岕茶,怎么会没有茶香?”于是,又吩咐小和尚去烧一壶沸水送来。沸水来了,老僧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往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一丝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溢出来。老僧又往杯子里注了一缕沸水,只见那些茶叶上下浮沉得更嘈杂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老僧问:“施主可知道同是第一品岕茶,为何茶味不同?”王秀才思忖后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老僧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会散发出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浮了又沉,沉沉浮浮,就释放出了它的清香。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王秀才终于在这冲沏茶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便下山潜心苦读,终于进士及第,为官一方。 那么,岕茶如此之好,为何会失传呢?岕茶失传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岕茶最主要的工序是焙茶,极讲究工时。制作其他茶叶,通常从第一道工艺到茶叶烘干,只要几个小时就可完成,而岕茶仅仅焙茶就要三十多个小时,而且其中的火候、温度、时机等稍有一点掌握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正是这一原因,岕茶工艺制作于清朝中期失传。 近年来,宜兴市龙背山森林茶场场长赵永灵按古籍的记载,不断摸索岕茶的制作工艺,终于少量制作出了《洞山岕茶系》中所描述的第一品、第二品及贡品岕茶。他相信,只要不断探索,消失已久的岕茶一定会重新出现在宜兴。 五、请问岕茶的产地是哪里中国第一历史名茶 岕茶 岕茶之源 “岕”通“嶰”地名,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地。 普通话芥读“jie”“介”音。宜兴、长兴比邻皖南都有带“岕”地名,当地人有二种发音,一念“岕”为“ka”“卡”音,另是“ko” “跨”。 江南之茶,首称阳羡。为什么呢?就要从岕茶的生长环境来说了。 二山之间,中间有条大涧溪,清澈的山泉水在流淌,滋润着山涧二边的茶树,洗漱着茶根。山土特别的肥沃,到了晚上,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峡谷,生长在涧溪边的茶树,吸纳了天地间的精华,长在这里的茶,就被称为岕茶。 宜兴的茶呢,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山区,处处是修林茂竹,处处有名泉。岕茶就生长在山泉流水之间,有太湖水的滋润,金沙泉的浸润,再加上极佳的土壤条件,可谓是钟灵毓秀的“尤物”。 岕茶之史 芥茶是明清时的贡茶。宜兴产的茶在唐宋称之为阳羡茶,到了明清称之芥茶。 阳羡茶和岕茶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宋,赵明诚《金石录》中记载:“宜兴的贡茶不是现在才有的。唐朝御史大夫李栖筠在典藉中有明确记载的。 当时有个和尚把茶叶进献给了在常州做刺史的李栖筠,就在会客的时候让大家品尝,陆羽品了后认为芳香甘鲜,冠于他境,认为此茶可以向皇帝推荐。李栖筠听从了后,才开始作为贡茶每年进献万两。” 唐•阳羡茶成就皇帝宫廷第一贡茶地位。中国到处有贡茶,而真正是皇室贡茶的,阳羡茶是公认的第一贡。 那么当时由陆羽推荐成为第一贡茶的阳羡茶就是后来同被列为贡茶的岕茶呢? 在据宜兴县志载:章山有茗岭,以产茗得名。岕片之美,陆鸿渐(羽)所称圈岭茶是也。 茗岭,于宜兴西南七十里。 明末四公子之陈贞慧在《秋园杂佩》里也谈到岕茶:“阳羡茶数种,岕茶为最,岕数种,庙后为最。” 所以,阳羡茶到明清时已是称为“奇珍异草”的岕茶了。 那么,岕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名茶”呢? 中国自汉代到清末,论述茶叶的茶书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论述岕茶的书就有6部。 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国十大名茶,除了龙井在清末有一部专著外,其余还都没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许次纡《茶疏 岕中制法》 1597年 熊明遇《罗岕茶疏(论)》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冯可宾《岕茶笺》 1642年 周庆叔《岕茶别论》 失传 清:冒辟疆《岕茶汇钞》 1683年 中国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专门为其作传的。 作为明清时的茶中极品,岕茶才有 中国第一历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岕茶之本 芥茶有什么主要特点呢?我们就从色,香,味,形上来看,都有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绿茶是不尽相同的。 色白 茶色贵白。 古人在评定好茶的第一标准就是白,只有是精晶者,也就精品的茶,不仅外观是白的,而且在冲泡了后,投叶放的多,放少,放长,汤色都要是白的。这样的茶,不仅香气好,味道也足。 古人评判色白的标准说明了什么,那就是色白了,说明茶质鲜嫩,焙制茶的火候恰到好处。只有这样的茶,滋味才味觉甘鲜,香气扑鼻。 据《洞山岕茶系》岕茶描述,一品岕茶为叶脉淡白而厚,汤色柔白如玉露,二品岕茶为“香幽色白味冷隽。” 乳香:据《岕茶汇钞》中对香气描述“作婴儿肉香,芝芬浮荡。” 岕茶不仅有花香,更有奇妙的婴儿体香。 而且这样的香气,不会随着时间放久了之后而消失,而是越来越烈。 尤其是过了霉雨到了秋天,它的香气更是如刚刚焙出来的新茶一样。 金石性:就是说岕茶的味了,岕茶产于山间,浑是冈露清虚之气,非草非木,稍具金石气,这就是说,岕茶不仅有其它茶的好滋味,更带有一种灵气,品尝岕茶的灵气,是需要人心清的时候品饮才可体会到的,因为这种灵气,又若又无,化而载之,所以说,能不能品出灵气,存乎其人,就在于品尝的人了。 品饮岕茶,不仅能益生气,育和气、增活气,也能清洗世人的“土胃热肠”,于养生也不无脾益。 鲜活:岕茶在形上的主要体现就是鲜活。 据《岕茶汇钞》中对鲜活描述:贮壶良久,其色如玉,犹嫩绿。 冲泡的岕茶,不仅叶底鲜活,久不变色,栩栩如生,更保持了茶汤的原汁原味与新鲜。 一杯鲜活,生机盎然的岕茶,展现在眼前时,那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够让眼睛特别舒服,让心灵为之舒展。拥有鲜活,就是得到健康,看到鲜活,就是看到希望。 岕茶可以在常温下保鲜了,无需再到冰箱冷藏都可以做到不再变色。 岕茶之制 岕茶盛行于明万历年间,失传于清雍正年间。 如此的奇茶为什么会失传了呢?主要就是因为岕茶的工艺过于复杂了。岕茶最主要的制作工序就是焙茶,做时极为讲究工与时。 好茶是焙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制茶,从杀青到干燥,前后二小时就可以做出成品,焙茶也就一二十分钟。 而岕茶的制作前后要历时近三十个小时。那么岕茶是怎么焙的呢? 清冒辟疆《岕茶汇钞》中有详细的岕茶制作工艺。 “焙数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就是说焙茶不能干,干了香气就减了,更不能断火,失焙了茶叶的味道就不纯正了,不光焙好就完工,而是焙好之后,要复焙,复焙要明火,而且是通宵进行,前后要近三十多个小时。 正因为这样,一是焙茶的人工成本高,二是技术含量。 六、跟茶有关的词语清茶 年茶 闹茶 片茶 奶茶 末茶 面茶 龙茶 绿茶 腊茶 畾茶 苦茶 看茶 会茶 煎茶 果茶 岕茶 建茶 茶话 茶市 茶寮 茶茶 茶碗 茶食 茶经 茶楼 茶饭 茶汤 茶旗 茶镜 茶船 茶灶 边茶 膏茶 吃茶 撤茶 春茶 代茶 串茶 茶神 茶钱 茶油 茶鼓 茶铺 茶馆 茶荈 散茶 食茶 试茶 蜀茶 熬茶 饼茶 拜茶 茶水 茶色 茶皷 茶叶 茶园 茶引 茶道 草茶 茶筅 茶卤 茶花 茶农 七、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啊试论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茶经》问世1228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一、传承科学精神,打造现代茶产业的竞争优势 用心研读《茶经》和历代茶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茶经》还是各个朝代的茶书,总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研究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茶的品性以适应当时饮茶者的需要。 陆羽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好茶生在“阳崖阴岭”这种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指出“烂石”是最好的立地条件;采茶的时间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与不同茶树的生长规律来规定的,关键是看茶芽的生长情况,以“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 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个环节,制成当时流行的饼茶。 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区转向建安,蔡襄《茶录》就着重论述建茶的甄别和饮用方法;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则进一步阐明北苑茶的生态环境和茶质优劣的关系;尤其是赵佶的《大观茶论》,对白茶的独特性能作了生态的描述,对培育茶的良种有重要启示作用。 到明代,改饼茶为散茶,于是有许次纾的《茶疏》,详述罗岕茶的胜人之处,采摘制造之法和烹点饮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对罗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确切的论述。到清代,随着龙井茶的崛起,于是有程淯的《龙井访茶记》,对龙井茶的特色、立地条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体的论述。 我们从《茶经》和历代茶书中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这些著作中所创导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适应新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品质更优异的茶叶品种和茶的制成品,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一千二百多年前,湖州长兴的顾渚紫笋是唐代最好的贡茶。由于历史原因,到上个世纪中叶,紫笋茶已经不那么出名了。 湖州长兴的茶叶科研人员从研究《茶经》入手,在唐代贡茶的原亍虽旧矫髟孪恳淮≡裆肪澈土⒌靥跫最佳的茶山,采摘最富有营养成分的茶芽,按现代制茶方法,炒制出“芽叶微紫、芽形似笋、茶汤清澈、茶性温和”的紫笋茶。一举夺得全国名茶的称号,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成功范例。 安吉县通过茶树良种普查,在大溪横坑坞发现一株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阐述过的“与常茶不同”的白茶,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开发出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绿茶二至三倍的现代白茶,市场价格高于绿茶数倍,几年时间,就使白茶种植面积扩大到四万多亩,成为安吉茶农种茶致富的“摇钱树”。事实上,从不发酵的绿茶到半发酵的乌龙茶,到全发酵的红茶和后发酵的确普洱茶,也是茶叶加工方法创新。 如果我们还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茶制品,就能进一步提高湖州茶产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传承历代茶人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努力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丰富文化内涵,拓展茶和茶文化的产业链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从茶性平和、高洁,引伸出茶导和、和为贵的哲学命题,把饮茶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释家提出茶禅一味,把饮茶与修禅悟道融为一体;道家重视茶的怡情养性功能,认为饮茶能轻身换骨,进而追求精神的永恒。 民间人士则以茶为礼,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会习俗。 从上述理念引伸开去,茶与文化的结合就有了多种形式和载体。 在《茶经》这部茶叶专著中,就载有著名诗人有关茶的诗句。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 剧,吹嘘对鼎钅历”的诗句。 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道。 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咏茶的诗。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则是唐·袁高的《茶山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寄新茶》(即通称为《卢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中杂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淙幻挥胁枋敲炊啵渲写兰炎髟厝胧凡嵴咭膊簧佟Lㄍ宀枞瞬倘僬孪壬谐鲇泄夭璧氖榉ㄗ髌罚陀薪ね豸酥摹独纪ぜ颉罚啤せ乘氐摹犊 帖》,宋·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卢仝饮茶歌》长卷;清·丁敬的《论茶六绝句》等三十四种。描写茶事的名画,则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刘松年《斗茶图》和。 八、跟茶叶有关的词语· 以茶字开头的词语 · 以茶字结尾的词语 清茶 年茶 闹茶 片茶 奶茶 末茶 面茶 龙茶 绿茶 腊茶 畾茶 苦茶 看茶 会茶 煎茶 果茶 岕茶 建茶 茶话 茶市 茶寮 茶茶 茶碗 茶食 茶经 茶楼 茶饭 茶汤 茶旗 茶镜 茶船 茶灶 边茶 膏茶 吃茶 撤茶 春茶 代茶 串茶 茶神 茶钱 茶油 茶鼓 茶铺 茶馆 茶荈 散茶 食茶 试茶 蜀茶 熬茶 饼茶 拜茶 茶水 茶色 茶皷 茶叶 茶园 茶引 茶道 草茶 茶筅 茶卤 茶花 茶农 茶座 小茶 巡茶 新茶 宣茶 绣茶 酽茶 养茶 一茶 引茶 赞茶 攒茶 炙茶 作茶 阿茶 油茶 黦茶 瀹茶 芽茶 香茶 沱茶 晩茶 下茶 午茶 送茶 素茶 头茶 献茶 茶叙 乳茶 榷茶 搉茶 闵茶 起茶 泡茶 品茶 蜡茶 花茶 黄茶 烹茶 毛茶 蛮茶 麻茶 绿茶 接茶 涧茶 椒茶 甘茶 分茶 过茶 红茶 茶笋 茶上 龊茶 官茶 贡茶 告茶 调茶 点茶 斗茶 待茶 茶粥 茶坊 茶托 茶具 茶夫 茶仙 茶毘 茶肆 茶礼 茶会 茶树 茶场 茶客 茶点 茶匙 茶砖 茶社 茶末 茶锈 茶亭 茶茗 茶令 茶课 茶晶 茶杯 茶壶 茶房 茶枪 行茶 山茶 受茶 私茶 真茶 砖茶 痷茶 用茶 早茶 土茶 团茶 茶榷 茶褐 茶枯 茶户 茶铛 茶仪 茶毗 茶禁 茶几 冰茶 白茶 九、茶文化的问题试论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茶经》问世1228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一、传承科学精神,打造现代茶产业的竞争优势 用心研读《茶经》和历代茶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茶经》还是各个朝代的茶书,总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研究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茶的品性以适应当时饮茶者的需要。 陆羽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好茶生在“阳崖阴岭”这种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指出“烂石”是最好的立地条件;采茶的时间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与不同茶树的生长规律来规定的,关键是看茶芽的生长情况,以“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 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个环节,制成当时流行的饼茶。 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区转向建安,蔡襄《茶录》就着重论述建茶的甄别和饮用方法;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则进一步阐明北苑茶的生态环境和茶质优劣的关系;尤其是赵佶的《大观茶论》,对白茶的独特性能作了生态的描述,对培育茶的良种有重要启示作用。 到明代,改饼茶为散茶,于是有许次纾的《茶疏》,详述罗岕茶的胜人之处,采摘制造之法和烹点饮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对罗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确切的论述。到清代,随着龙井茶的崛起,于是有程淯的《龙井访茶记》,对龙井茶的特色、立地条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体的论述。 我们从《茶经》和历代茶书中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这些著作中所创导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适应新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品质更优异的茶叶品种和茶的制成品,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一千二百多年前,湖州长兴的顾渚紫笋是唐代最好的贡茶。由于历史原因,到上个世纪中叶,紫笋茶已经不那么出名了。 湖州长兴的茶叶科研人员从研究《茶经》入手,在唐代贡茶的原产地——顾渚山明月峡一带,选择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最佳的茶山,采摘最富有营养成分的茶芽,按现代制茶方法,炒制出“芽叶微紫、芽形似笋、茶汤清澈、茶性温和”的紫笋茶。一举夺得全国名茶的称号,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成功范例。 安吉县通过茶树良种普查,在大溪横坑坞发现一株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阐述过的“与常茶不同”的白茶,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开发出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绿茶二至三倍的现代白茶,市场价格高于绿茶数倍,几年时间,就使白茶种植面积扩大到四万多亩,成为安吉茶农种茶致富的“摇钱树”。事实上,从不发酵的绿茶到半发酵的乌龙茶,到全发酵的红茶和后发酵的确普洱茶,也是茶叶加工方法创新。 如果我们还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茶制品,就能进一步提高湖州茶产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传承历代茶人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努力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丰富文化内涵,拓展茶和茶文化的产业链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从茶性平和、高洁,引伸出茶导和、和为贵的哲学命题,把饮茶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释家提出茶禅一味,把饮茶与修禅悟道融为一体;道家重视茶的怡情养性功能,认为饮茶能轻身换骨,进而追求精神的永恒。 民间人士则以茶为礼,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会习俗。 从上述理念引伸开去,茶与文化的结合就有了多种形式和载体。 在《茶经》这部茶叶专著中,就载有著名诗人有关茶的诗句。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 剧,吹嘘对鼎钅历”的诗句。 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道。 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咏茶的诗。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则是唐·袁高的《茶山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寄新茶》(即通称为《卢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中杂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也不少。台湾茶人蔡荣章先生列出有关茶的书法作品,就有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怀素的《苦 帖》,宋·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卢仝饮茶歌》长卷;清·丁敬的《论茶六绝句》等三十四种。 描写茶事。 一、跟茶叶有关的词语· 以茶字开头的词语 · 以茶字结尾的词语清茶 年茶 闹茶 片茶奶茶 末茶 面茶 龙茶绿茶 腊茶 畾茶 苦茶看茶 会茶 煎茶 果茶岕茶 建茶 茶话 茶市茶寮 茶茶 茶碗 茶食茶经 茶楼 茶饭 茶汤茶旗 茶镜 茶船 茶灶边茶 膏茶 吃茶 撤茶春茶 代茶 串茶 茶神茶钱 茶油 茶鼓 茶铺茶馆 茶荈 散茶 食茶试茶 蜀茶 熬茶 饼茶拜茶 茶水 茶色 茶皷茶叶 茶园 茶引 茶道草茶 茶筅 茶卤 茶花茶农 茶座 小茶 巡茶新茶 宣茶 绣茶 酽茶养茶 一茶 引茶 赞茶攒茶 炙茶 作茶 阿茶油茶 黦茶 瀹茶 芽茶香茶 沱茶 晩茶 下茶午茶 送茶 素茶 头茶献茶 茶叙 乳茶 榷茶搉茶 闵茶 起茶 泡茶品茶 蜡茶 花茶 黄茶烹茶 毛茶 蛮茶 麻茶绿茶 接茶 涧茶 椒茶甘茶 分茶 过茶 红茶茶笋 茶上 龊茶 官茶贡茶 告茶 调茶 点茶斗茶 待茶 茶粥 茶坊茶托 茶具 茶夫 茶仙茶毘 茶肆 茶礼 茶会茶树 茶场 茶客 茶点茶匙 茶砖 茶社 茶末茶锈 茶亭 茶茗 茶令茶课 茶晶 茶杯 茶壶茶房 茶枪 行茶 山茶受茶 私茶 真茶 砖茶痷茶 用茶 早茶 土茶团茶 茶榷 茶褐 茶枯茶户 茶铛 茶仪 茶毗茶禁 茶几 冰茶 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