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理解他人的名人名言或警句格言●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 ——阿奎那(意)●我们并不是靠沉思冥想或凭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获得我们的宗教信仰,而是由外来权威和命令强加的。——蒙田(法)●宗教永远是政治的必需品。 ——巴尔扎克(法)●恶习是瞬息的结局,宗教是毕生的苦楚。——巴尔扎克(法)●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 ——康德(德)●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费尔巴哈(德)●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想象与实际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费尔巴哈(德)●宗教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马克思(德)●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马克思(德)●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德)●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伦理学则是生活的先决条件。——W·梅森伯(德)●宗教是终身给他人劳作、为穷困和孤独紧压着的人民群众到处蒙受的精神压迫的一种。 ——列宁(苏)●本来善恶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发生的一个原因。——李大钊(中)●宗教建立在谦卑的基础上,荣誉则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 如何调和这两者,这件工作得留给比我更聪明的人去做。 ——曼德维尔(英)●试图使孩子们的游戏变得入情入理是荒唐的;试图使宗教变得纯净则是极为愚蠢的。 ——雷米·德·古尔蒙(法)●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费希特(德)●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叔本华(德)●从宗教求助于神学那一刻开始,它就已经注定要毁灭。——海涅(德)●科学和宗教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在每一个善于思索的人的心目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 ——普朗克(德)●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称为博爱的宗教,对于那些不属于它的人们,也一定是冷酷无情的。——弗洛伊德(奥)●宗教偏见的最深的根源是穷困和愚昧,……——列宁(苏)●宗教是记载人类的自我主义的历史中的极重要的一章。 ——威廉·詹姆斯(美)●宗教就会像财富、荣誉或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泰戈尔(印度)●宗教并不是仅仅教人温顺,因为这样只能鼓励作恶。 ——泰戈尔(印度)●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李大钊(中)●宗教能使人做出如此多的恶事与危害。 ——卢克莱修(古罗马)●宗教和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桑塔亚娜(西班牙)●宗教是防止生活腐败的香料。 ——弗·培根(英)●宗教,就是为了要塞满天国的财库,而让人们松开他们的钱袋口,或是使口袋变成空无一物的东西。——莫泊桑(法)●任何宗教教义都不足以支持一个遥遥欲坠的社会。 ——恩格斯(德)●宗教之功,胜残劝善,未尝无益于人群;然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是所短也。——陈独秀(中)。 2.对他人的担忧却不被理解古诗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3、之:往,到.4、广陵:即江苏扬州.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6、西辞:向西告别.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黄鹤楼的东边,故称向西告别.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景物.8、尽:消失.9、唯见:只见.10、天际:天边.【译诗】我的老朋友就要辞别黄鹤楼,在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游扬州.一片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眼前只剩下长江向天际奔流.【主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这首诗写的是李白为朋友孟浩然送别时的动人情景,通过刻划眼前景物,抒发了对孟浩然真挚的情意.【赏析】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写作者于黄鹤楼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故人启程,继写孤帆影远,友人已去,江水自流.一幅"大写意画"展现在眼前,别离之情,也就不写自露.李白一生交游最广,孟浩然长他12岁,忘年友情,诚挚笃厚.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深情大呼:“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盛赞孟浩然弃轩冕冠服,卧云泉山林的高风亮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奔放潇洒,充满画意诗情.“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天下胜景,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处,是当时骚人墨客流连聚会之地.崔颢著名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情深思远的人文景色.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用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因为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孟浩然;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绣户珠帘,百业兴旺,繁荣而又太平,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所去之地“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从黄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虽依依惜别,却没有一丝感伤的情调,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法.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孤帆远影碧空尽”,目送航船远去,孤帆渐淡,消隐在天水一色的蓝天碧水之间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极目远送,更显友谊深长;孤帆淡去,反衬深情更浓.此刻,画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无物了.可是,恰恰是这片空白中,为诗人的思绪驰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时的所见.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面对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这滔滔江水之中,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满溢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眷恋,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也许他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情意也是说不完的.这首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李白的诗,意境开阔,如来天外;李白的诗,感情奔放,直薄云霄.这首送别诗,写景,大处落墨,笼天地于笔端;写情,豪情满纸,随江水而奔腾.诗意飞动,自然流走,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风格.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赏析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 3.巜论语》中关于了解他人的句子,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解他人的句子我没啥印象,非要找一句的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做这件事的前提是自己要充分了解对方,才能判断他到底是贤还是不贤。 我觉得有句话更贴切。《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