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醉翁亭记是宋词么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古诗是】

醉翁亭记 (原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苏轼的《醉翁亭记》有什么特点

《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

1091年11月刻石,位于安徽省全椒县。原 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

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 刻本分为4张,前3张7行,末张5行,每行字数为2#。

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20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 在笔画的披拂 之间既得其遒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 散。

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比如 “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

“提携” 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连,苏轼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I” 旁置于“乃”字上。 赵孟頫在《松雪斋》之中评价说:“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 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王世贞评价说:“东坡公所书《醉翁》、《丰 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自是当 家。”。

3.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

黄庭坚酷爱“醉翁亭记”,所以自己兴趣突然来了,改成而成“瑞鹤仙”。

是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

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

黄庭坚的《瑞鹤仙》这首词用独木桥体,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尽得原作之神韵。但与《醉翁亭记》相比还是逊色不少,少了许多作者的“创作”。

4.醉翁亭记的文学常识

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

第一段 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做亭者及命名原因,写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引出“乐”字,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段 醉翁亭周围的景色,即自然赏景之乐;

第三段 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

第四段 喝醉酒归来时所见之感,并抒发自己的感受——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

2、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以“乐”来排遣心中被贬的痛苦和于民同乐的思想,。

3、写作特色

(1)寄情于山水,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2)由外及内,由远及近运用对仗、反复及判断句式使文章一唱三合,有节奏感,有韵律美。

(3)写景写人抓住特点,文字简练。

三、要点

1、游琅玡山的四个情形可依次概括为: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2、“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自然的美景和百姓的安宁富足。

3、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醉翁亭记的作者的详细资料是什么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

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其生平事迹,宋人胡柯撰《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附录于全集。另有清人杨希闵《欧阳文忠公年谱》、华孳亨《增订欧阳文忠年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