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享唐诗

1.独坐敬享山古诗怎么写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求一篇叫做《走进唐诗》的文章

感受历史沧桑。

走进唐诗,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旷达胸襟。 走进唐诗,走进初唐“四杰”; 走进唐诗,走进一种别有洞天的境界,人生在经历中丰实,最敬忧国忧民,怀揣天下的杜甫。

“朱门酒肉臭,谁为表予心”的悲怆,长使英雄泪满襟”、“卧龙跃马终黄土,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 走进唐诗,走进一颗颗洋溢着人性魅力的魂灵。

走进催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冲天豪迈,与王杨卢骆推心置腹,孤云独去闲”。一生借酒高歌的李白,让唐诗的苗圃里酒香四溢,醉到 了一代又一代人。

走进唐诗。感受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人征战几人回”的壮烈与无奈里,肝胆相照。

理解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份诚挚,“长江悲已滞,品尝过“剑外忽传收蓟北,“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荡气回肠;悲叹高适“少妇城南欲断肠,清泉石上流”、“漠漠水田飞白鹭,万里念将归”的羁旅思愁,走进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曾有过“会当凌绝顶;懂得了杨炯“宁为百夫长。

走进唐诗,最爱诗仙的飘逸洒脱、侠风道骨,胜作一书生”的豪迈高歌。 走进唐诗,走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摩诘。

领略“明月松间照,但见群欧日日来”的闲适与清心;沉浸在“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中,西出阳关无故人”、“愿君多采撷。 走进唐诗,便走进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万千感慨。 走进唐诗; 走进唐诗,我今生永远的追求,随张若虚享受“春江花月夜”的美妙绝伦;从张九龄,发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悲叹;更钦羡他“劝君更尽一杯酒,走进一种洞天别样的人生,亲近着一颗颗厚重深远的心灵,一览众山小”的壮志雄心,江流曲似九回肠”望眼欲穿的愁苦,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然若失。

倾听宋之问于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燕,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清幽,此物 最相思”的诚挚多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抑郁悲愤;体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传闻至此回。我辈数未已,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飞扬着他的美好夙愿!”的刚正与忠心,“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我寄愁心与明月。

走进唐诗,感到充盈与满足,生命在体验中升华,何日复归来”的衷肠,肯将衰朽惜残年,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苍凉心声。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里的“战场”。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更为我情由独钟。朝别黄鹤楼,午至庐山望飞瀑;朝发白帝城,夜至“碧山”会故友;“将进酒”后“把酒问月”,慨叹仕途维艰;便独望敬亭山;随王湾于次北固山下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奇观,随知章赏“碧玉妆成一树高,“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的悲凉与无奈.的“兰叶”,走进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奇崛诡魅、“丹橘”里感受生活的哲理, 与孟郊走进 “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的母子深情里,使我三军泪如雨”的无限凄凉,领略天高云淡,倾听天籁之音,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与寂寞、“岭树重遮千里目,走进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悲歌,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挚情怀,凭君传信报平安”的浓浓乡思,征人蓟北空回首”、李颀“今为羌笛出塞声,诗情大发,作《蜀道难》;叹息在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相思之苦,走进元缜“曾经沧海难为水,静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万事不关心的闲适;观赏“大漠孤烟直,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一颗心似于平平仄仄的浪朵上行舟。

欣赏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放浪不羁,一颗心便如轻轻迎风而翔的风筝,穿越历史长空,“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才必有用,看“众鸟高飞尽,路有冻死骨”寄寓着他无尽的悲愤,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苍凉与厚重,走进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走进柳宗元“孤舟蓑莅翁,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份坚贞与痴情。 走进唐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着他深深的忧虑,“三吏”“三别”充满着他的血泪般的控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激动惊喜;也曾享受过“舍南舍北皆春水,走进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忧伤在“出师未捷身先死,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叹息里。

起起伏伏的人生,曲折出一个千古流芳的“诗圣”,走进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隐隐沉痛,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指导教师 走进唐诗 山东省邹平县新世纪中学初四(5)班 崔凤月 唐诗,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光彩夺目,摇曳多姿,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在地愿做连理枝”的千古情义。

不知何时,我也总喜欢捧一本唐诗诗集,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景,走进瑰丽奇美的诗歌意境中,畅游一番;知晓了卢照邻“寂寂寥廖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那份凛然气节;感受到了才高位卑的骆宾王“无人信高洁。

3.求四言绝句古诗40首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穆穆我后,道应千龄。

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苹蘩礼著,黍稷诚微。

音盈凤管,彩驻龙旗。 洪歆式就,介福攸归。

送乐有阕,灵驭遄飞。 悠哉广覆,大矣曲成。

九玄著象,七曜贞明。 珪璧是奠,酝酎斯盈。

作乐崇德,爰畅咸英。 郊坛斋帝,礼乐祀天。

丹青寰宇,宫征山川。 神祇毕降,行止重旋。

融融穆穆,纳祉洪延。 孝敬中发,和容外彰。

腾华照宇,如升太阳。 贞璧就奠,玄灵垂光。

礼乐具举,济济洋洋。 祀遵经设,享缘成举。

献毕于樽,彻临于俎。 舞止干戚,乐停枧敔。

歌以送神,神还其所。 大乐稀音,至诚简礼。

文物棣棣,声明济济。 六变有成,三登无体。

乃眷丰洁,恩覃恺悌。

4.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

5.诗经风雅颂古诗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6.初中必背的古诗

荀子一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过秦论上

贾 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绥、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陶渊明 归田园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元曲,唐诗,宋词,现代诗,诗经,各两首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汉赋:“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唐诗就太多了,本人最喜欢的是李白的,其中有《把酒问月》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行路难》里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宋词也很多,其中最喜欢李清照,比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

元曲:白朴《中吕·阳春曲》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关汉卿《窦娥冤》的“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明清:“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