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行书集字宋词

1.苏轼集字古诗词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2.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

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

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苏轼论书法的诗句 这句诗的直意就是说 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 并不可惜 下句说 要读够万卷书 才能运笔如神 婉转如意 。

读孟郊诗二首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次韵宋肇惠澄心纸二首

诗老囊空一不留,百番曾作百金收。

(永叔以澄心百幅遗圣俞,圣俞有诗。)

知君也厌雕肝肾,分我江南数斛愁。

君家家学陋相如,宜与诸儒论石渠。

古纸无多更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此诗曰老纸好用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3.苏轼集字古诗词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4.集字古诗什么意思

《新概念字帖•苏轼行书墨迹集字古诗》主要内容: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本帖诗帖选字于《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苏轼代表行书帖。苏轼擅长行书,得力于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自成家数,其用笔丰腴跌宕,颇有天真烂漫长之趣而其难学处也正在于烂漫之趣。为此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首诗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比较,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之苏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地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以供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5.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影响是什么

颜真卿书法。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6.苏轼的诗词风格是什么

诗风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

其书法不拘小节,字形章法布局俱佳,颇有右军遗意,唯用笔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末更被誉为〈兰亭序〉、〈祭侄帖〉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白称诗仙,古体绝伦;杜诗律圣,拓宇七言;东坡晚出,各体皆能,无题不作,比配诗神。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传诵甚广。 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

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豪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的词风被归类在“豪放派”,所以与周敦颐的“格律派”大相径庭。南宋时知名的词人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词人,后世将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扩展资料: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书风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