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宋词高观国

1.宋词兴盛的表现和原因

宋词的昌盛气象 词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起源于隋唐之际,发展于晚唐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

唐五代是宋词的准备时期,元明是宋词鼎盛之后的衰微时期,固然不能与宋词比盛;即使是清词号称“中兴”,毕竟是鼎“盛”之后的复“兴”,已落于第二位,难以与宋词之“盛”并驾齐驱。宋词的鼎盛表现于下面几个方面: 一、创作成果繁荣丰硕 首先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空前。

宋词作家与作品的数量是非常大的,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与孔凡礼先生辑补的《全宋词补辑》来统计,现存宋代有姓氏可考的词人共1493人,词作共21055首,其中有1569首为姓氏失传的无名氏之作。这个数字既反映了宋词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宋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数量而言,宋词与清词相比,不可言多;但是与唐五代词相比却大显盛况。据新编《全唐五代词》统计,《正编》共收有姓氏可考的词人83家,性质确定的词作有1962首(不计《副编》所收作者60余人、性质不定的作品863首)。

可见,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巳在唐五代词创作的基础上翻了十倍有余,显示出宋词创作的空前盛况。 其次表现在宋代词人别集也大量涌现。

别集也就是作家的个人专集,它既是检验一个作家创作成就大小的标志,也是衡量一种文体繁荣与否的指标。唐五代有别集传世的仅有冯延巳的《阳春集》、李璟和李煜父子的《南唐二主词》(合集),其它见诸记录而失传的词集也不过是温庭筠的《金荃集》等数种。

而宋人有词集传世的多达313人,其中只有52家词别集原本已佚而为近人辑佚而成,其他数百人的词别集大多代有刻本,广为流传,如柳永的《乐章集》、苏轼的《东坡乐府》、秦观的《淮海词》、周邦彦的《清真集》、辛弃疾的《稼轩词》、姜夔的《白石首人歌曲》等,即是宋代著名词人别集的代表作。这数百家词人别集的产生与流传,乃是宋词创作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作家队伍的整齐壮大 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这是宋词繁荣昌盛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据统计,宋代有影响的大词人大致在300家左右,其中堪称“大家”和“名家”的词人排名前30位的是:辛弃疾、苏轼、周邦彦、姜夔、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李清照、晏几道、贺铸、张炎、陆游、黄庭坚、张先、王沂孙、周密、史达祖、晏殊、刘克庄、张孝祥、高观国、朱敦儒、蒋捷、晁补之、刘过、张元干、五安石、陈与义、叶梦得。

这批词人分布于北宋、南北宋之交、南宋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从其创作性、表现力来看,还是从其作品的艺术性来看,都堪称是达到巅峰状态的词人队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此外,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中,还包括着一代代、一群群、一个个的中小词人和业余作者,举凡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乐工歌妓、贩夫走卒、方外僧道、钓叟莲娃等等,他们虽出自不同阶层,却都有多多少少的词作产生和流传 就个体词人的作品数量来看,宋代词人的创作成果也显现出空前繁盛的景象。

唐五代第一个大力作词的词人温庭筠现存词作仅有69首(一作70首),唐五代词人现存作品数量名列前茅的也不过如此:冯延巳112首,孙光宪84首,顾敻55首,韦庄、李珣54首。而在宋代词人中,存词数理在100首以上的就有51人之多,其中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数量大多数在数百首以上,如辛弃疾629首、苏轼362首、刘辰翁354首、吴文英341首、张炎302首、贺铸283首、刘克庄269首、晏几道260首、柳永213首、朱敦儒246首、欧阳修242首、张孝祥224首、黄庭坚192首、周邦彦186首、张元干185首、张先165首、陆游145首、晏殊140首等;在宋代杰出词人中,只有少数词人数量不到百首,如秦观90首、李精照52首、姜夔87首等。

作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反映出宋代词人创作热情的高涨和创作能力的加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还涌现出了象柳永、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这样的一大批倾力于词的创作的专业化的优秀词人,这是宋词走向繁荣的又一个标志。

三、宋代词的昌盛气象还体现为词体词调的成熟完备 一代文学、一种文体的繁荣与否,也与文学形式规则的是否成熟完备密切相关。如果一种文学的形体特征还没有定型与成熟,似乎很难期望这种文学形式的创作能取得怎样辉煌的成就。

词是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经过唐五代民间词的创作和文人词的发展,词的音韵格律等形体规范已基本形成,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及其由音乐所**的以娱乐抒情见长的文学特性也逐步显露出来。正因为如此,从晚唐到五代,词体文学才渐渐引起文人们的兴趣与爱好,词的创作才慢慢走上发展兴盛的道路。

但是在整个唐五代时期,词体的发展毕竟十分有限,再加上唐诗光芒的闪烁与掩映,词体文学的发展也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与影响。隋唐音乐文化在融和南北、中外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界,燕乐曲调大量创制并广为流行,但是词的创作实践却为滞后,实际被用作填词歌唱的燕乐曲调并不太多。

据《花间集》、《尊前集》、《阳春集》、《南唐二主词》和敦煌曲子词的作品实例来统计,唐五代。

2.中华文学该从什么书开始学习

词是在唐代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

它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以后,文人才士倚声填词才渐成风气,[菩萨蛮]、[忆秦娥]挂名为李白所作,缺少确凿的证据。

温庭筠、韦庄都是晚唐曲子词创作的佼佼者。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

而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早期作品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国破被俘以后,以词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遥深,形象真切,语言朴素自然又珠圆玉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勺等均是小令中妙品。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据《全宋词》所载,作品有二万余首,词人一千四百余位。

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北宋初期,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晏殊的词风雍容闲雅,有富贵气。

晏殊之子晏几道,由于其个人遭遇的不幸,词风有异于晏殊,较多低回感伤的色彩。 范仲淹镇守边塞,生活经历不同,他的词中开始出现了境界开阔、格调苍凉之作,给宋初词坛注入了一股新鲜感。

词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从都市中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写男女离别相思和个人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见长。

他大量创作篇幅较长、结构复杂、音调更为繁复美听的慢词。 他的词多用铺叙白描之法,层次分明,语言通俗,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平民色彩,在当时市民中传唱极盛。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词借景寓情,俗而能雅,是他的精心之作,尤传诵于后世。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又不满于柳永词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肆力打破诗词界限,把艺术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个人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这就是所谓“以诗为词”。苏轼的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他用词来写景、抒情、怀古.感旧、记游,甚至说理谈禅风格多样。《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笔细腻、风情婉转,《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高歌入云、逸怀浩气,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给宋词带来了新气象,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这时的秦观、赵令峙,贺铸、黄庭坚等人也各有自己的成就,他们共同创造了北宋词坛多种风格相互竞争的繁荣局面。

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是周邦彦。周邦彦基本承袭了柳永词的余风,仍表现男女恋情和羁愁行役等传统内容,但由于他妙解音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使词艺趋于精美化方面功不可没。

读他的词,可以感受到他在章法结构变化的多样性、表现技巧的丰富性、音律语言的谐畅精工。南宋的格律派词人,无不在艺术上受到他的熏染。

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其审美价值大大超过了早期主要抒写闺情的篇什。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

南宋初词人大多亲历靖康之变,故其词作突破了北宋末年的平庸浮靡,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著名的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与义,向子谨、朱敦儒等,他们上承苏轼一脉,下启辛派词风,是两者之间的重要过渡。

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当推辛弃疾。辛弃疾生当南宋衰世,有出将入相之才,满怀抗金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羁缚,壮志难酬,郁愤深积,只得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词,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

他继承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而加以发展,尤其是他驾驭语言的功力极深,能将经史子集之语熔铸入词而一如己出,前人称其“以文为词”,辛词又深于寄托,融传统的婉约和豪放于一体,人称他的词作是“色笑如花,肝肠如火”。 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名篇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打破传统的章法结构;《永遇乐》(千古江山)壮怀激烈,豪气逼人;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缠绵哀怨之中有“裂帛之声”;《清平乐》(茅檐低小)清新活泼,都各具特色。同时的陈亮、刘过等,风格似辛却有点剑拔弩张。

后世属于辛派词人还有刘克庄、刘辰翁。 南宋词人姜夔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

他的词作以纪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意境清空,格调骚雅,音律严整,在艺术上冠绝一时。史达祖、高观国等人是他的羽翼。

在词风偏于疏宕的南宋,吴文英词却倾向于密丽的风格,人称“七宝楼台”,可谓一枝独秀。 由宋入元的重要词家尚有张炎、周密,王沂孙等,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他们哀怨衰飒的词作成了宋词的尾声余韵。

宋诗总的成就不如唐诗,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晚唐李商隐,但多讲究声律辞藻,注意华丽典雅,缺少社会。

3.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有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有的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有的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等。

而《诗经》以抒情为主,汉乐府长于叙事铺陈,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

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到东汉,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写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但是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

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

它并非成于一人一时,抒发了处于动乱时代下层文人伤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不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

它委婉含蓄自然质朴中显出精炼工切的艺术特色,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赞誉。 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

汉初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后期至东汉的散文虽有骈偶化发展的倾向,但能够保存汉初关注现实,指摘时弊的文风。

而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例。

它敢于批判、敢于歌颂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人们所称道。从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使它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飞将军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等。《史记》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变化多样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都对后世叙事散文起到了示范作用。

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语热情地评价《史记》杰出的史学和文学成就。可以和《史记》相提并论的是班固的《汉书》。

《汉书》记事详赡,写得也颇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则,来写入记史,显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逊于《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

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

“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

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

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

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

4.·~·急求关于送别的古诗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侧木子

关于送别的诗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2、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3、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6、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8、送元二使安溪王维渭城朝雨沪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9、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2、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3、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5.西蜀词坛的发展状况

五代时之西蜀(含前蜀、后蜀),有国共计不到四十年.其文学成就可堪称道者,仅词一种而已.千百年来,以《花间集》为标志的西蜀词,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评价,被视为"颓靡"之音.比如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即谓花间词人是: 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花间词人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了一股浊流,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常州词派. 似乎西蜀词毫无可取,在词史上无地位可言. 人们对西蜀词抨击得最厉者是其内容之"颓靡",但西蜀词中"颓靡"者又到底有几首呢?如果我们把西蜀词中"颓靡"者,同北宋欧阳修、柳永等人所写之"颓靡"者相比较,谁个又更颓靡一些呢?可以这样说,西蜀词中除极少数作品,表现了作者病态的心理外,绝大多数词应属表现健康的至少是无害的情爱. 即便西蜀词在内容上一无可取,又是否意味着西蜀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毫无地位可言呢?恐怕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我们把西蜀词放在词的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本文拟就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问题,略陈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西蜀词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 文人词,欧阳炯《花间集序》又称之为"诗客曲子词".从词的初创期唐代来看,词的作者多为乐工,士大夫只是偶而为之.尽管今天所能见到的乐工词不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乐工当是词的主要作者,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即为明证. 文人词今见于《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下同)者共计956首,但所收之作,不少都是齐言体,很难说就一定是词.如果除去这部分齐言体的作品,以及易静以《望江南》词调写成的兵书《兵部望江南》五百首,则唐代真正可视为文人词者,也不过二、三百首.有唐几三百年,仅有文人词二、三百首,可见词在唐代,还未被文人所重视.文人只是偶而兴之所到,才涉足词的创作,这同唐诗的繁荣兴盛,恰成鲜明的对照,反差十分强烈.故整个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冷落的状况,当然更说不上形成所谓流派. 温庭筠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的词作,既可视为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的过渡期,也可视为词由初创期向成熟期转变的过渡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温庭筠时代,并没有形成众多的成熟的文人词作者繁星满天的局面. 词发展到西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的转变.由唐代为数不多的文人零星的创作,向西蜀大量制作"诗客曲子词",的转变. 西蜀词,应包括西蜀人,流寓西蜀之人和成名于西蜀,后流寓他乡者这三部分人所写的词. 《全唐五代词》列入前蜀之词人有王衍、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牛希济、尹鹗:李殉、毛文锡、庾传素、魏承班十一人,列入后蜀之词人有顾复、韩琮、鹿虔戾、阎选、毛熙震、孟昶、花蕊夫人、欧阳炯、欧阳彬、刘保又、许岷、文珏十二人,合计二十三家. 笔者以为,除以上二十三家外,还应将列入荆南之孙光宪,视为西蜀词人.孙光宪属于成名于西蜀后流寓他乡者.孙光宪为陵州仁寿郡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人.据庄学君《孙光宪生平及其著述》(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一文考证,孙光宪生年大约在公元895年略晚,三十岁前,曾任前蜀陵州判官,约于前蜀灭亡之公元925年出川为荆州高季兴之掌书记.素以才学自负的孙光宪离蜀之前,即应是词家里手,并广有影响,故结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的《花间集》,才将其词作收入六十二首,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占第一位的温庭筠的六十六首.孙光宪为西蜀词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果将其摒斥于西蜀词人之外,既是对其本人的不公,也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这样,西蜀词人共计二十四家,现存词合计515首.及花蕊夫人《采桑子》半阕,李殉失调名词之断句一句,西蜀文人词创作之丰,远非唐代文人词所能比. 以上所述是把西蜀文人词,从纵向同唐文人词比较,现在再从横向把西蜀文人词,同五代时其他文人词加以比较. 西蜀词在五代词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据《全唐五代词》,整个五代,今存词共803首(《全唐五代词》漏收《花间集》张泌《浣溪沙》[枕障熏炉]一首).北方之梁、唐、晋、汉、周和南方的吴、荆南、吴越八国,共存词不过73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整个五代,实际上只是西蜀和南唐才形成两个文人词的创作集团.西蜀词今存词515首.南唐词却仅有214首,数量不及西蜀词之半.尽管总体上南唐词的成就略高于西蜀,但其创作数量却无法同西蜀词抗衡. 更为重要的是,西蜀词的创作年代要早于南唐词.今之西蜀词,大半都收入我国最早的词集,赵崇祚编的《花间集》.《花间集》收入西蜀词人词作共305首,约占西蜀词总数515首的三分之二.据欧阳炯《花间集序》,《花间集》结书于后蜀广政三年,当前、后蜀的词作者已经形成一个创作集团时,南唐方建国三年,而南唐词作成就最高的李煜年方三岁,冯延巳也未成名.此诚如陈匪石《声执》卷下所云: 《花间集》为最古之总集,皆唐五代词.……所录诸家,。

6.文学材料有什么分类

先秦文学 * 神话:女娲神话,伏羲神话,黄帝神话,帝俊神话,羿神话,夸父神话,嫦娥神话等。

* 先秦诗歌 ** 《诗经》:《国风》,《雅》,《颂》等。 ** 文体 *** 四言诗:《诗经》研究,《诗序》,《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诗谱》,《毛诗正义》,《诗总闻》,众诗集传》,《诗缉》,《诗经.通论》,《毛诗后笺》,《毛诗传笺通释》,《诗毛氏传疏》,《诗古微》,《诗经原始》,《诗三家义集疏》,《诗经通解》等。

*** 古谣谚 *** 逸诗 *** 楚辞 **** 辞赋家:屈原,宋玉等。 **** 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等。

**** 文体:骚体,赋等。 *** 《楚辞》研究:《楚辞章句》,《楚辞音》残卷,《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楚辞灯》,《山带阁注楚辞》,《屈原赋注》,《屈骚指掌》,《屈子章句》,《屈赋微》等。

* 先秦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孙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商君书》,《韩非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战国策》,《穆天子传》,《礼记》,《列子》等。 * 先秦寓言 *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 ◆ 秦汉文学 * 汉代诗歌 * 两汉乐府 ** 诗人:韦孟,梁鸿,张衡,马融,孔融,秦嘉、徐淑,郦炎等。

** 作品:《古诗十九首》,苏李诗,《孔雀东南飞》等。 ** 文体:楚歌,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 汉赋 ** 辞赋家: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冯衍,班固,班昭,傅毅,张衡,王延寿,蔡邕,赵壹,祢衡等。 ** 文体:古赋 * 秦汉散文 ** 散文家:李斯,陆贾,贾谊,晁错,邹阳,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班彪,王充,王符,仲长统,荀悦等。

** 作品:秦刻石,《淮南子》,《史记》,《盐铁论》,《韩诗外传》,《汉书》等。 *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扬雄,王充等。

◆ 三国两晋文学 * 三国两晋诗 ** 诗人:曹操,曹丕,曹植,陈琳,王粲,刘桢,阮踽,徐斡,蔡琰,应璩,缪袭,阮籍,嵇康,嵇含,傅玄,张华,傅咸,左思,左棻,陆机,陆云,潘岳,潘尼,石崇,欧阳建,张载,张协,孙楚,刘琨,郭璞,王(言赞),张翰,杨方,曹毗,庾阐,许询,孙绰,支遁,谢混,殷仲文,谢道韫,陶渊明,湛方生等。 ** 风格流派: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正始体,太康体,玄言诗等。

* 十六国文学 * 三国两晋赋 ** 辞赋家:曹丕,曹植,王粲,何晏,向秀,刘伶,成公绥,束皙,木华等。 * 三国两晋散文 ** 散文家:曹丕,陈琳,阮瑀,徐干,嵇康,诸葛亮,李康,陈寿,李密,羊祜,杜预,陆机,夏侯湛,皇甫谧,鲁褒,王沈,袁宏,庾亮,李充,王羲之,陶渊明等。

** 作品:《三国志》 * 三国两晋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曹丕,陆机等。 ** 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抱朴子》等。

◆ 南朝文学 ◆ 北朝文学 * 南朝诗歌 * 北朝诗歌 ** 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刘铄,王僧达,王微,鲍照,鲍令晖,汤惠休,吴迈远,沈约,江淹,谢跳,王融,虞炎,陆厥,刘绘,孔稚跬,虞羲,萧衍,范云,丘迟,吴均,何逊,柳恽,王僧孺,萧统,王筠,刘骏,刘孝绰,刘孝仪,刘孝威,徐悱,刘令娴,王籍,陶弘景,萧纲,萧绎,徐摛搞,庾肩吾,萧子显,萧子云,阴铿,张正见,江总,周弘正,常景,郑道昭,温子昇,邢劭,魏收,刘逖,庾信,王褒,萧憨等。 ** 风格流派:元嘉体,宫体诗,徐庾体等。

** 总集和选本:《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古诗纪》,《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古诗选》,《古诗源》,《采菽堂古诗选》,《八代诗选》,《汉魏乐府风笺》等。 ** 文体:乐府诗体,杂体诗,联句等。

* 南朝乐府 * 北朝乐府 ** 作品:《木兰诗》 * 南朝辞赋 * 北朝辞赋 ** 辞赋家:谢惠连,谢庄,鲍照,江淹,庾信等。 ** 总集和选本:《七十家赋钞》 ** 文体:俳赋 * 南朝文 * 北朝文 ** 散文家、骈文家:傅亮,王微,谢庄,鲍照,王俭,沈约,江淹,谢脁,张融,任昉,刘峻,丘迟,孔稚硅,陶弘景,裴子野,苏绰,徐陵,庾信等。

** 作品:《后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弘明集》,《颜氏家训》等。 ** 总集和选本:《文选》,《古文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骈体文钞》,《六朝文絮》等。

** 文体:骈文 * 汉魏六朝小说 ** 作品:《燕丹子》,《博物志》,《西京杂记》,《搜神记》,《拾遗记》,《世说新语》,《神仙传》,《神异经》,《十洲记》,《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飞燕外传》,《幽明录》,《异苑》,《述异记》,《续齐谐记》等。 * 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家:刘勰,钟嵘等。

** 理论批评著作:《文心雕龙》,《诗品》等。 * 汉魏六朝文学史料:《华阳国志》,《高僧传》,《建康实录》等。

◆ 隋唐五代文学 * 隋唐五代诗 ** 诗人:杨广,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王绩,李世民,王梵志,王勃,杨炯,卢照邻。

7.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