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欧阳修采桑子原文

1.采桑子 欧阳修的原文,注释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注释】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 ,俯视湖中 ,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 ,只见白云朵朵 ,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 ,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 。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 空 ”、“ 水 ”,绾合上句的“ 云 ”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 ,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2.欧阳修的唐诗宋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

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

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

3.宋词欧阳修《采桑子》其二

采桑子 欧阳修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 水阔风高扬管弦。这是十首中的第二首。

是说春深雨过后的西湖好。好在何处?这时的西湖已经是百花争妍,蜂飞蝶舞的暖春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

因而人们乘画舫,荡碧波,听管弦,悠然自得,宛若神仙。所以说西湖好,是西湖给游人提供了这样美好的环境,当然,此时的欧阳修也已超然世俗,所以才有这样的好心情去欣赏这样的好风景。

正是景润人心,心绘景色,人景相映,赏心悦目。好美的一幅春游图。

这首词写颍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颍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

“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颍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4.欧阳修的采桑子 带拼音原文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qún fāng guò hòu xī hú hǎo ,láng jí cán hóng ,fēi xù méng méng 。

chuí liǔ lán gàn jìn rì fēng 。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shēng gē sàn jìn yóu rén qù ,shǐ jiào chūn kōng 。

chuí xià lián lóng ,shuāng yàn guī lái xì yǔ zhōng 。 释义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

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5.欧阳修《采桑子》的内容及鉴赏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

而欧阳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之声。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拓展】 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湖面饮酒赏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词发展到北宋,与晏殊一样,欧阳修总体上也未能摆脱传统的“词为艳科”的限制,在词的内容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更多地起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引入词的创作中,其中尤以描写颖州西湖秀丽风光的13首《采桑子》最为脍炙人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

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欧阳修的词学韩愈,也学李白,但没有韩愈的艰涩,也没有李白的豪放,他的主要风格是平易自然。词极少奇思幻想,文字也较少锻炼,记事、抒情都平平着笔。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欧阳修在表现手法上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方法,好用赋笔,好用散文章法,好用虚词入诗,又好议论。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西湖在宋时,极游观之盛。此词独写静境,别有意味。

欧阳修这首词的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然而,以静入动,以虚写实,正是此词的一大艺术特点。

在写作的结构上,此词是按照作者游西湖的时间顺序来写。

6.宋词欧阳修《采桑子》其二

采桑子 欧阳修

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 水阔风高扬管弦。

这是十首中的第二首。是说春深雨过后的西湖好。好在何处?这时的西湖已经是百花争妍,蜂飞蝶舞的暖春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因而人们乘画舫,荡碧波,听管弦,悠然自得,宛若神仙。所以说西湖好,是西湖给游人提供了这样美好的环境,当然,此时的欧阳修也已超然世俗,所以才有这样的好心情去欣赏这样的好风景。正是景润人心,心绘景色,人景相映,赏心悦目。好美的一幅春游图。

这首词写颍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颍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颍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7.【采桑子(欧阳修)诗词解释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

原文: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1]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2].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注释:⑴云物:云彩、风物.⑵琼田:传说中的玉田.译文:山清水秀西湖好,水映青山,水中白云飘.天蓝云白山青秀,天地云物共清鲜.丝竹管弦歌声传,鸥鹭岸边仍闲眠,应是听惯管 声,歌声已不惊.风轻水静月皎洁,此夜最易泛画船.皎洁月光映湖面,好似琼玉田一片.如此美景人陶醉,谁还羡,乘鸾升天的神仙.泛舟湖上似仙界,人在舟中是神仙.词牌:【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赏析:1、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景,抓住西湖的特点,对西湖作了描写.开始写道:“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首先,词人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天容水色”描写出了水天一色的景象,突出了西湖水之清澈.“云物俱鲜”就是说天上的云和地下的物都是清新鲜艳的.突出了词句中的“好”.接着写道:“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湖上的“鸥鹭闲眠”中的“眠”表明已经是夜晚.一个“闲”字,表明鸥鹭悠闲自得.“应惯寻常听管弦.”在古代,士大夫们闲游,往往会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特别是词人对西湖的鸥鹭的描写,是一个细节表现,不但表明西湖鸥鹭与人的和谐,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而且暗示出了词人此时的心如同鸥鹭一样“闲适”,也就是说,鸥鹭“闲”,其实就是词人的“心闲”.总之,上片不但表现出词人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而且也间接表现了词人退隐之后悠闲自得的心情.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首先写道:“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虽然西湖之美很多,但词人更感觉夜晚西湖更具魅力.“风清月白偏宜夜”中的“月”就表明了是夜晚了.“白”自然是说月亮很明.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在宽广无际的湖上看去,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词人用此指月光照映下莹莹闪烁的湖水.在这样的境界中,身处其中的人心情自然是心旷神怡,特别有远离尘嚣的轻松之感——一切是那么宁静,一切是那么惬意!所以,词人写道:“谁羡骖鸾,人舟中便是仙.”“ 骖鸾”,《文选·江淹》:“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吕向注:“御鸾鹤而升天汉.” 唐·薛逢 《汉武宫词》:“绛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骖鸾.” 宋·邓肃《西江月》:“我欲骖鸾归去.”也就是说,“骖鸾”即驾驭鸾鸟云游(往往指仙人).面对此时此境,身在此景之中的词人,自然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奇思妙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谁还会羡慕驾驭鸾鸟云游?人在这西湖舟中已经是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了.可以说,这两句在此是词眼,它不但是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西湖夜晚之景的喜爱,突出了“西湖好”,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词人旷达情怀,极力追求闲情逸致的现实生活及其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艺术上,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含蓄地表现出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在手法上,用典精到,使词意蕴深刻含蓄.同时,在的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有很高的审美艺术性.2、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

8.欧阳修的《采桑子》及译文

原诗如下: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如下: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扩展资料: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