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人格高尚的名言有哪些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 (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还有其它: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杜甫的人格追求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之下,杜甫不但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这几年里,他曾经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级隔离开幕和灾难深重的人民一起流亡。他几乎走遍了西北、西南广大的地区,忠实地记录着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安史之乱虽然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军队残酷地屠杀人民,成为人民群众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在山东、河北、关中一带都遭到人民的武装抗击。这就使政府镇压叛军、统一国家的行动客观上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杜甫忍着悲痛以极大的勇气如实地描绘了他的见闻: 3.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之下,杜甫不但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 这几年里,他曾经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级隔离开幕和灾难深重的人民一起流亡。他几乎走遍了西北、西南广大的地区,忠实地记录着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 “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安史之乱虽然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 安史军队残酷地屠杀人民,成为人民群众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在山东、河北、关中一带都遭到人民的武装抗击。这就使政府镇压叛军、统一国家的行动客观上符合了人民的利益。 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杜甫忍着悲痛以极大的勇气如实地描绘了他的见闻: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传。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垂老别》) 杜甫愤慨地指斥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他终无情。”却又不得不鼓励人民出征,以便给现实问题以现实的解决。 诗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写得深明大义,含泪承担自己的义务,正可以见出杜甫自己的态度。 杜甫在西南飘泊的时候,政治热情也不曾衰退过。 中原的战乱,西部的边患,蜀中军阀的混战,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都是诗人时刻关心的问题。在成部和首州的时候他写了许多怀念和颂扬诸葛亮的诗,如《蜀相》、《武侯庙》、《八阵图》、《滚州歌》、《古柏行》、《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等等。 杜甫为什么对诸葛亮怀着特殊的敬慕呢?《蜀相》里说: 三顾频烦天下计,雨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里说: 这移汉作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所赞颂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热情。 虽然运移汉诈,诸葛亮决不知难而退:“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就是杜甫称之为“云霄万古”的原因。在安史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中,杜甫颂扬和效法诸葛亮入世的态度,是寓有深意的。 杜甫不仅自己不能忘怀国家人民,而且总是鼓励别人为国家人民去做一番事业。他劝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劝韦讽说:“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万方哀嗷嗷。 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优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沏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克,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疾,先应去螫贼。捧泪临大江,高天意凄例。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杜甫向他述说时艰政弊,嘱咐他要肃清掠夺人民的贪官污吏,以救济苦难的人民,真是语重心长。 杜甫去世的前一年还劝裴虬、苏换说:“致君尧舜付君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4.杜甫简介以及思想,有名的诗句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山行 七绝·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树 濯锦江边未满园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 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 幸分苍柳拂波涛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木 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 与致西边十亩阴 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 果园坊里为求来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 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 为觅霜根数寸栽 又于韦处乞磁碗 大邑烧磁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朱樱此日垂朱实 郭外谁家负郭田 万里相逢贪握手 高才仰望足离筵 答杨梓州 闷到杨公池水头 坐逢杨子镇东州 却向青溪不相见 回船应载阿戎游 得房公池鹅 房相西池鹅一群 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 为报笼随王右军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武侯庙 遗庙丹青古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不复卧南阳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规雁 东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正北飞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5.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杜甫诗歌所表现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艺术宝库中,唐诗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备受后人推崇。它宛如丽天繁星,闪烁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又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 这中间,最引人注目的两颗耀眼明星当数李白和杜甫,他俩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郭沫若评论李白和杜甫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确为的论。李白远祧屈骚,杜甫遥承《诗经》;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进雕赋表》),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泰山,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巨擘。相比较而言,杜甫的诗歌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关注民生疾苦,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因而最吸引着我,最打动着我。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以为,从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一个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因为,从理论上讲,“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是文学的根本特征。这一根本特征告诉我们,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不同作家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生活阅历的不同,所参与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不同,文学素养高低的不同,对时代精神把握能力高下的不同,各人的“反映”是不同的,这种“反映”是主观的,它会打上作家鲜明个性的烙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这一段话,一般简括为“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创作,可以看作是诗人“志”、“情”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探究其个性特征和为人,进而体察其人格的魅力。 文学批评有一条基本原则――知人论世。确实要研究杜甫,有必要研究杜甫生平。我们且看一下他的人生轨迹。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早慧,据称七岁即能诗文,《壮游》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二十岁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东下姑苏,南游剡溪,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十年“壮游”。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 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希望循着科举道路登上卿相之位。但奸臣当道,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生活日益穷困潦倒。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之后,才谋得了一个看守武库的小官。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7岁) 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是在陕北逃难,继而又被安史叛军俘解长安。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