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得浮生半日闲 是哪里的诗句《题鹤林寺壁》。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这首诗有景有情,写得实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诗云: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好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啊大凡人心中烦闷,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时候,来到如此幽雅脱俗的环境中,总会有所感染,得到些许慰藉吧李涉,唐宪宗时,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司仓参军。 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这是他在遭流放期间,强登镇江南山,从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落进了清新的空气,强化了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才能给自己麻木的心灵上增添了不少的欢愉。 若是他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难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十分喜欢李涉的诗呢。那“竹院逢僧”之处,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同时,建起了“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哩“旅行是一面镜子。” 这是西班牙人的一句名言。胡愈之先生专为这句名言作过注释:“人总不能看见自己,唯有和别处的人相比较时,方照见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走走路,读读书,照照自己,不只是做人和著文的需要,即使非常烦恼的心境,也会烟消云散,那当然也就不仅仅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2.“偷得浮生半日闲”全诗是什么意思全诗的意思如下: 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浪费人生的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突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打起精神想去南山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生活中暂且得到了一点儿清闲时光。 全文如下: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扩展资料: 《题鹤林寺僧舍》,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参考资料: 题鹤林寺僧舍-百度百科。 3.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一句没有下一句,此句即为最后一句。 出自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原文为: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 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思想主题: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作者简介: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 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 后出山作幕僚。 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鹤林寺僧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