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诗句

1.湖心亭看雪描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扩写:

入眼即是一片雪白。细小却绵密的冰花无边无际地弥漫开来,填满了整个视野。天也是白蒙蒙的,还有层层叠叠的云片,却并那山那水融成了一片,上下左右尽是没有一抹杂色的白,任你再怎么看也找不出边界来。湖上疏疏落落的淡黑剪影,既朦胧又醒目,长堤只余下一道细细窄窄的墨痕,轻飘飘地浮在白色的世界里,湖心亭只有一点隐隐约约的轮廓,看不分明。我的一叶小舟仿若一颗小小芥子一般,还有舟里的人,不过两三米粒大小,就像是雅士酒后随意泼洒的几点诗意,小则小矣,却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飘逸美感。

2.把《湖心亭看雪》描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⑻,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一白:全白。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3.湖心亭看雪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12月第一版与2007年3月第二版上的nu和rao读音不同,而其他教参上都为拿,意为划,撑) 注释 ①桡:撑船。

②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③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西湖本是人间天堂,更喜“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人独享如此人间美景,心境纯静如这天地一般,更喜此时此地居然有同样爱好者,如果这也算痴,天下文人谁不想这样痴片刻。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

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

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

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写作背景: 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