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遵义会议有关绝句 五言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 2.求遵义会议的文章遵义会议全记录:命运大转折 历史作出选择 1935年1月,中国危机重重。 这一月,侵占东北3年多的日本关东军,相继两次制造“察东事件”,把魔爪进一步伸向华北地区。 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却把数十万重兵调向大西南,“围剿”长征途中的红军。 3万对40万,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兵力悬殊达到长征以来之最。在湘江岸边未能置红军于死地的**,发誓要在贵州境内“解决”红军。 但,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改变了两军对垒的战局,也从此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举行的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酝酿:在危急的时刻 历史回放—— 离开中央苏区3个月了。红色大军被迫撤离时的号角,化作了历经劫难的悲歌。 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血战湘江后的悲情,笼罩着这支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远征之师。 敌人的重兵已在北上湘西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口袋阵——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后最艰难的危局。 失去军事指挥权两年之久的**,就是在担架上也没有放弃过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等人与“左”倾领导者一路争论。 1934年末至1935年初的3个星期内,中央连续召开了三次紧急会议。 通道会议,开始采纳**建议红军改去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的主张;黎平会议,最终接受**的正确建议,决定放弃去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猴场会议,确定了西渡乌江的行动方针,并排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 所有的变化酝酿着一个更大的变化,所有的期盼铺垫着一个重大转折——遵义会议。 见证者说—— 方强(95岁,健在老红军)回忆:打来打去、绕来绕去,我们总也摆脱不了敌人。 虽然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同时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危急关头,红军突然另辟路径,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改变行动路线,犹如一着高棋,把满盘皆输的局势缓和下来。这是谁的主张?我偷偷地问政治保卫营营长吴烈同志。 他故意眨眨眼睛,然后把嘴巴凑到我的耳旁,悄悄告诉我一个名字——**。 专家点评—— 费侃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早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等就对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批评意见。 通道、黎平、猴场会议上关于进军路线的争论,反映了以**为代表的正确军事领导和错误军事领导者之间的斗争。 通过这三次会议,**的正确主张已经开始被**内大多数同志所接受,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从思想、军事、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转折:历史作出选择 历史回放—— 把遵义城一分为二的,是一条与红军大血战之地同名的河流——湘江。 但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湘江河畔一座本属于黔军师长柏辉章的两层小楼里,博古首先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把失败归咎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等客观条件。 **在会上进行了长篇发言。 他用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用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的事实,说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党在制定战略战术上犯错误的结果…… 坐在门口的李德一言不发,面前的烟头堆成了小山。 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代表在到任后的短短一年多内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不仅葬送了中央苏区,而且使红军在长征初期屡遭重创。 3天的会议,通过了**为中央**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会后又成立了由**、**、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的核心地位。 50年后,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继续进行,**在掌舵。 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见证者说—— 杨世林(89岁,健在老红军)回忆:当时,我们警卫班负责柏公馆南门的岗哨。 天刚黑,大门上的煤油灯就点亮了。博古来得最早,平时他很和气,但那天沉着脸。 **和张闻天接着也走过来了,两人低声交谈,张闻天还不时点头。李德和翻译伍修权来得最晚,李德穿了一双大皮鞋,脸很红,显得十分疲惫。 专家点评—— 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遵义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 中国**被强加了“两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百分之百地忠实于国际路线。 两个百分之百,给惨淡经营的苏区和红军几乎皆带来百分之百的损失。中国**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 续篇:智慧改变了战局 历史回放—— 一路围追堵截红军的国民党军,并不知道遵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不会没有觉察到,1935年1月开始,战局有了不同,对手有了变化。 史料记载,时年3月24日,**偕夫人飞抵贵阳,督帅“剿共”;4月5日,在贵阳东南发现红军活动,担心来攻,彻夜未眠,后由贵阳飞至昆明;4月9日,急令各路追剿军驰援贵阳;4月10日,飞回贵阳,后急电。 3.一段简短的遵义会议会址介绍词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 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有抱厦。 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 楼上有梭门梭窗。檐柱顶饰有垩土堆塑的花卉。 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门窗涂饰赭色,镶嵌彩色玻璃,窗外层加有板门。 楼内各房间设有壁橱。整个主楼通西阔25.75米,通进深16.95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 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三十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会址大门临街,门两侧原是八间铺面,是柏辉章家的商店。 进大门,穿过厅,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砖彻牌坊,上有彩瓷碎片嵌字,前为"慰庐",后为"慎笃"。过牌坊是小天井,天井南侧有小门通往柏家的内四合院,北侧是主楼。 会址是当年红军总司令部和总部一局的驻地,楼上除陈列有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外,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