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 练习题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3分)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 (各1分)(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 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 意思对即可。)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 (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 (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 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 2.高中诗词鉴赏技巧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 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 “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 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 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 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 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3.怎样写高中诗词鉴赏这个很复杂了,一般诗词鉴赏都是有套路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إ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 4.关于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折柳代表送别.思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带表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 桃花渡,代表送别。 桃花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鹧鸪,啼鸟,杜鹃,杜宇。代表思念(故乡等):“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啼鸟若知如许恨,撩不啼清泪常啼血,谁与我醉明月”“可堪高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相传古蜀国君杜宇亡国死后,化为杜鹃鸟,叫声凄惨,常常叫到嘴角流血。 故称“杜鹃啼血”有诗:望帝春心托杜鹃。 鱼雁:代表书信:“一春鱼雁无消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成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首月满西楼” 秋:代表寂落。 “自古逢秋悲寂寥” 蝉:高洁。详见虞世南的,《蝉》 太多了,写到明天写不完,建议多看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