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岑参五言诗句一)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 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 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 长安,与杜甫、高□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通人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梁州对雨怀麴二秀才便麴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 郊行寄杜位 怀叶县关操姚旷韩涉李叔齐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力杜元帅判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 。 送郭义杂言 地上青草出,经冬令始归。 博陵无近信,犹未换春衣。 怜汝不忍别,送汝上酒楼。 初行莫早发,且宿霸桥头。 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早年已工诗,近日兼注易。 何时过东洛,早晚度盟津。 朝歌城边柳??地,邯郸道上花扑人。 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 曾上君家县北楼,楼上分明见恒岳。 中山明府待君来,须计行程及早回。 到家速觅长安使,待汝书封我自开。 2.岑参的诗歌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 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不可否认,岑参的诗的确极富感染力。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 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 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可是他出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对他一生的生活、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历代的评论家认为岑诗俊逸悲壮,我们对这四个字反复玩味,其实就是热衷功名,勇于进取,和全身远祸,遁踪山林这两种思想矛盾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对矛盾自始至终地贯穿在诗人岑参的一生中。 这种江湖魏阙的思想矛盾,在唐代诗人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超逸豪迈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亦不例外,他一方面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另一方面却多次上书州官,以毛遂自比,《与韩荆州书》说:“而今君侯何惜。 3.逢入京使 岑参诗词原文: 逢入京使① 唐 岑参 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逢入京使》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托。 ⑥传语:捎口信。 [编辑本段]诗词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现湖北江陵),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 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 4.岑参的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诗词原文 逢入京使 唐 岑参(Cén 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词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诗词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5.岑参的古诗有哪些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作品目录,百度百科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通人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梁州对雨怀麴二秀才便麴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 郊行寄杜位 怀叶县关操姚旷韩涉李叔齐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力杜元帅判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 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送祁乐归河东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 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 送李翥游江外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 送颜平原并序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 澧头送蒋侯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得蝉字 南池宴饯辛子赋得蝌斗子 登嘉州凌云寺作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得盘字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同黎拾遗赋献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 缑山西峰草堂作 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题华严寺瓌公禅房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在蜀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林卧 骊姬墓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楚夕旅泊古兴 先主武侯庙 文公讲堂 扬雄草玄台 司马相如琴台 严君平卜肆 张仪楼 升仙桥 万里桥 石犀龙 女祠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 安西馆中思长安 暮秋山行 赴犍为经龙阁道 江上阻 经火山 题铁门关楼 早上五盘岭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阻戎泸间群盗 郡斋闲坐 衙郡守还 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精卫 石上藤得上字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火山云歌送别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梁园歌河南王说判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送费子归武昌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敦煌太守后庭歌 喜韩樽相过 银山碛西馆 感遇 太白胡僧歌并序 卫节度赤骠马歌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裴将军宅芦管歌 韦员外家花树歌 醉后戏与赵歌儿 范公丛竹歌并序 玉门关盖将军歌 赠酒泉韩太守 赠西岳山人李冈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 送郭义杂言 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 送魏四落第还乡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西亭子送李司马 渔父 登古邺城(岑嘉州) 下马登邺城, 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 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 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 年年春色为谁来? 邯郸客舍歌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感遇 优钵罗花歌并序 蜀葵花歌 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长门怨 寄左省杜拾遗 岁暮碛外寄元 寄宇文判官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丘中春卧寄王子 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眉隐者兼寄幕中诸公 汉川山行呈成少尹 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虢州酬辛侍御见赠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 南楼送卫凭得归字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送李郎尉武康 碛西头送李判官。 6.岑参全部的古诗有哪些岑参全集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 长安,与杜甫、高□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囊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 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 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 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 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 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 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 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 空积犬马恋,岂思鹓鹭行。 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乡。 满院池月静,卷帘溪雨凉。 轩窗竹翠湿,案牍荷花香。 白鸟上衣璧,青苔生笔床。 数公不可见,一别尽相忘。 敢恨青琐客,无情华省郎。 早年迷进退,晚节悟行藏。 他日能相访,嵩南旧草堂。 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