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枇杷的诗句《初夏游张园》 年代: 宋 作者: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山枇杷》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山枇杷,花似牡丹殷泼血。往年乘传过青山, 正值山花好时节。压枝凝艳已全开,映叶香苞才半裂。 紧搏红袖欲支颐,慢解绛囊初破结。金线丛飘繁蕊乱, 珊瑚朵重纤茎折。因风旋落裙片飞,带日斜看目精热。 亚水依岩半倾侧,笼云隐雾多愁绝。绿珠语尽身欲投, 汉武眼穿神渐灭。秾姿秀色人皆爱,怨媚羞容我偏别。 说向闲人人不听,曾向乐天时一说。昨来谷口先相问, 及到山前已消歇。左降通州十日迟,又与幽花一年别。 山枇杷,尔托深山何太拙。天高万里看不精, 帝在九重声不彻。园中杏树良人醉,陌上柳枝年少折。 因尔幽芳喻昔贤,磻溪冷坐权门咽。 《两木》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 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 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 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 去年小试花,珑珑犯冰寒。 化成黄金弹,同登桃李盘。 大钧播群物,斡旋不作难。 树老人何堪,挽镜觅朱颜。 颔髭尔许长,大笑欹巾冠。 《依韵和行之枇杷》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 嘉名已著上林赋,却恨红梅未有诗。 《杂咏园中果子》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不酸金橘种初成,无核枇杷接亦生。 珍产已从幽圃得,浊醪仍就小槽倾。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隐静遗枇杷》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五月枇杷实,青青味尚酸。 猕猴定撩乱,欲待热应难。 2.关于枇杷的诗词和典故 (急写枇杷的诗,精彩的似乎不多。 苏东坡“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有人问他:卢橘是什么果子?他说“枇杷是也”。后来有些书里也跟着说“枇杷,一名卢橘。”我想,这多半是苏学士“想当然耳”。因为,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说“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几样东西是并列陈述的。可见卢橘是卢橘,枇杷是枇杷,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李时珍说:“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是很对的。 杨万里写枇杷诗道:“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前面六句,对枇杷的性状还算描述准确,但没有诗味。虽然孔夫子说过,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诗歌毕竟不是植物教科书。郭沫若写《百花齐放》,就是一个失败的著例。杨万里的这首枇杷诗倒像开了郭氏这类诗的先河。至于最后两句,更不知他说些什么。司马相如虽然在《上林赋》中写到了枇杷,但他并没有表现出馋涎欲滴的模样,也没有如孙猴子有偷蟠桃的记录,做不做园官有什么打紧? 还有一首有关枇杷的打油诗,道是有人送枇杷与人,附函说:送上琵琶两筐云云。收礼的人于是作诗道:“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诗虽俏皮,但一面吃着人家送来的枇杷,一面作诗嘲讽,也让人觉得不是滋味。中国字那么多,要不写错几个字,也难。如果写错两个字就要作首诗,这样的诗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记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吧,刘半农是北大招考的阅卷官,因为考生写了几个错别字,便大发诗兴,做了好几首阅卷杂诗,把考生大大地讥讽了一顿。其中一首因学生把“留学”写成了“流学”,刘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弥天罪,罚往西洋把学流。应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尽一锅油。”鲁迅很不以为然,写下了《“感旧”以后(下)》这篇文章,认为可笑的不是那些刚刚毕业的中学生,而是以此作为笑柄滥加讥讽的大教授。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学生,识字不多或许因为没钱读书,或许另有其他的原因。倒是那些自以为官高权重,本事比天大,到处题辞而又到处出丑、别字连篇的人,脸皮比城墙还厚,不妨刺他几句,但这样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讥讽的。 3.有什么关于枇杷的古诗1.《初夏游张园》 宋 作者: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2.《天平山中》 明 作者: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花送到家。 3.《山枇杷》 唐 作者: 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4.《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 唐 作者: 岑参 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汉王城北雪初霁, 韩信台西日欲斜。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 5.《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 唐 作者: 韩翃 主人持节拜荆州,走马应从一路游。斑竹冈连山雨暗, 枇杷门向楚天秋。佳期笑把斋中酒,远意闲登城上楼。 文体此时看又别,吾知小庾甚风流。 6.《摊破浣溪沙·春水轻波浸绿苔》 唐 作者: 毛文锡 春水轻波浸绿苔,枇杷洲上紫檀开。晴日眠沙鸂鶒稳,暖相偎。 罗袜生尘游女过,有人逢著弄珠回。兰麝飘香初解佩,忘归来。 7.《四字令·茶蘼送香》 元 作者: 韩奕 茶蘼送香。枇杷映黄。 园池偷换春光。正人间昼长。 鸠鸣在桑。莺啼近窗。 行人远去他乡。正离愁断肠。 8.《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宋 作者: 苏轼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9.《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 宋 作者: 陆游 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 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 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 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 10.《杂咏园中果子》 宋 作者: 陆游 不酸金橘种初成,无核枇杷接亦生。 珍产已从幽圃得,浊醪仍就小槽倾。 4.枇杷在诗词中比喻什么〖山枇杷〗唐.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唐.韩翃 主人持节拜荆州,走马应从一路游.斑竹冈连山雨暗, 枇杷门向楚天秋.佳期笑把斋中酒,远意闲登城上楼. 文体此时看又别,吾知小庾甚风流. 〖寄蜀中薛涛校书〗唐.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摊破浣溪沙〗唐.毛文锡 春水轻波浸绿苔,枇杷洲上紫檀开.晴日眠沙鸂鶒稳, 暖相偎. 罗袜生尘游女过,有人逢著弄珠回.兰麝飘香初解佩, 忘归来.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唐.柳宗元 〖咏史诗·赠薛涛〗唐.胡曾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唐.岑参 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汉王城北雪初霁, 韩信台西日欲斜.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 〖田舍〗唐.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七言绝句 初夏游张园--千家诗.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5.枇杷在诗词中比喻什么〖山枇杷〗唐.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唐.韩翃 主人持节拜荆州,走马应从一路游.斑竹冈连山雨暗, 枇杷门向楚天秋.佳期笑把斋中酒,远意闲登城上楼. 文体此时看又别,吾知小庾甚风流. 〖寄蜀中薛涛校书〗唐.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摊破浣溪沙〗唐.毛文锡 春水轻波浸绿苔,枇杷洲上紫檀开.晴日眠沙鸂鶒稳, 暖相偎. 罗袜生尘游女过,有人逢著弄珠回.兰麝飘香初解佩, 忘归来.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唐.柳宗元 〖咏史诗·赠薛涛〗唐.胡曾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唐.岑参 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汉王城北雪初霁, 韩信台西日欲斜.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 〖田舍〗唐.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七言绝句 初夏游张园--千家诗.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6.枇杷在诗词中比喻什么〖山枇杷〗唐.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唐.韩翃 主人持节拜荆州,走马应从一路游.斑竹冈连山雨暗, 枇杷门向楚天秋.佳期笑把斋中酒,远意闲登城上楼. 文体此时看又别,吾知小庾甚风流. 〖寄蜀中薛涛校书〗唐.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摊破浣溪沙〗唐.毛文锡 春水轻波浸绿苔,枇杷洲上紫檀开.晴日眠沙鸂鶒稳, 暖相偎. 罗袜生尘游女过,有人逢著弄珠回.兰麝飘香初解佩, 忘归来.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唐.柳宗元 〖咏史诗·赠薛涛〗唐.胡曾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唐.岑参 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汉王城北雪初霁, 韩信台西日欲斜.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 〖田舍〗唐.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七言绝句 初夏游张园--千家诗.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7.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讲的是什么故事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高祖时,娄敬提出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计划 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刘邦死 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 愿游中国。 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汉政权 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次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 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百姓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 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 壁,怪石嶙峋,战国时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 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 饱的艰苦生活。 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 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 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 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 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 幅呈奉御览。 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唯独王昭君家 境贫寒,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 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 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 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 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炼自己。 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 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 想起西陵峡中的 江水,更想起一家五口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 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人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灭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做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 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 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 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这年匈奴内乱,分为南北两支,呼韩邪单于领导南匈奴。利用 这个机会,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击败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忙上书请求前来长 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 呼韩邪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执礼甚恭,汉元帝大为高兴,大摆 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 汉元帝乐得以此 羁系呼韩邪,更为高兴,兴之所至,决定在未把公主出嫁之前,先让他见见天朝佳丽,唬一唬他, 于是下旨由那些后宫未曾临幸的美女前来侑酒。 聪明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事的重要性,这是个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 一个个浓妆艳抹,希望借此获得皇帝的青睐。 宫女们一队队鱼贯而入,果然是花枝招展,娇娆婀娜,彩袖在桌上来去,香气在席间飘散。 匈奴番王哪里见过如此多彩多姿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浑然忘我。突然他看到了出墙红杏,犹 如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是那么突出,他震惊于她的美艳。 聪明的呼韩邪立即向汉元帝提出: “愿为天朝之婿,不一定硬要公主,就在这些美女中选一名也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