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淮八大名妓是哪些一、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 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 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 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 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 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 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 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 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二、侠肝义胆李香君 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 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调教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 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陪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 因为李大娘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干妈的影响,李香君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才十六虚岁。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 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三、风骨赠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 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 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 2.关于“秦淮八绝”和秦淮八大名妓有些什么故事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 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 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 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 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一、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 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 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 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 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 ”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 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 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 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 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 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二、侠肝义胆李香君 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 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调教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 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陪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 因为李大娘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干妈的影响,李香君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才十六虚岁。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 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 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三、风骨赠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 3.请问关于秦淮四大名妓明末清初秦淮河一带名头最响的名妓是“秦淮八艳”。 顾横波、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卞玉京、寇白门、郑妥娘——八个惊艳绝俗不乏傲骨的秦淮女,其中又以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三人流传的佳话最多。 柳如是是由于家贫而在青春妙龄年华坠入秦淮青楼的,她刚烈的性格多少有点像隋朝时代侠骨贞慧的红拂女。 这位才华纵横的美女并不愿老老实实地呆在雕楼里算计男人口袋里的银子,她见识超卓,胸襟伟旷,常常女扮男妆与著名的复社领袖张溥、陈子龙一道慷慨陈辞,妄图力挽狂澜拯救行将灭亡的大明江山。后来她嫁给了可以做她爷爷的文坛泰斗钱谦益,但这位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老头子却是个软骨头,清军杀到江南的时候,柳如是极力劝他一起跳水殉国,可老头子仅下水试了一下便说:“水太冷了,不敢下去。 ”他乖乖的留着辫子前往北京做大清帝国的礼部侍郎去了。柳如是留在了南京,在南明小朝廷最危急的关头,她卖掉自己所有的金珠珍宝支持抗清运动,并亲自打扮成昭君出塞的样子前去鼓舞士气。 柳如是饱受了亡国的凄苦后死于山水清佳号称“天下一角”的常熟虞山。 经由戏剧名著《桃花扇》的渲染,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同李香君的爱情悲剧已广为流传。 人称“香坠扇”的李香君住在秦淮河畔的媚香楼,她身材小巧玲珑具有沉鱼落雁之姿。从“落花无主,妾所深悲;飞絮依人,妾所深耻。 自君远赴汴梁,屈指流光,梅花二度矣……”等句子来看,这是一个才高志傲的才女。李香君成为侯方域的红粉知己后,便对爱情坚贞不渝。 侯前往抗清前线不久,权臣马士英的心腹开封府尹田仰为其艳名所动,于是以黄金三百镒为价钱,邀李香君一会,没想到李竟毫不动心。田仰大怒,派人威胁硬请,结果香君以头撞墙血染扇面。 这么个杰出的女性,结局却不见得有柳如是好,她的白马王子侯方域投降了清廷,山河破碎,李香君的理想彻底幻灭了,她出家当了尼姑,与栖霞山满山烈火般的红叶长相厮守,她的香冢至今仍留在那里。 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被视作秦淮一绝的李香君那传神的唱腔。 深居在钓鱼巷的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然而花容也最为出众,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倾城倾国,大概已经到了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 董小宛后来与江北如皋才子冒辟疆一见钟情,便下嫁他做了小老婆。 董小宛的一大爱好就是像陶渊明一样热爱菊花。有一次,有人把一盆名贵的“剪桃红”赠送给她的丈夫冒辟疆,这盆名菊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有风云之态。 这时董小宛生病卧床已三个月了,她见了这盆菊花,陡然精神大振,病一下子就好了不少,此后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以身入。 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 本文摘自《中国地脉·南方卷》,白郎、石映照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4.秦淮名妓秦淮指的是南京秦淮河,明末南京作为陪都,达官贵人和复社公子都很多,而且远离北方战乱地区,所以很是风月,当时南京最出名的风月场所就是秦淮河附近的妓院,还有珠市;我推荐你去看《板桥杂记》,很简单的文言,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 故事性强,可读性高。 值得说明的是后人说的秦淮八艳其实有误,柳如是是嘉兴的妓女而陈圆圆也是在苏州从业,马湘兰生活的年代要比其他那些人早好几十年。 《板桥杂记》之《卷上·雅游》中写得很清楚:“李、卞为首,沙、顾次之,郑、顾、崔、马,又其次也。 对应的分别是——李香君、卞玉京、沙才、顾媚生、郑如英、顾喜、崔科、马婉容,再早几十年也就是万历年间,有“秦淮四大美人”:马湘兰、郑如英、赵丽华、朱泰玉。 《板桥杂记》中记录下的在当时烟花巷中深受嫖客追捧的妓女,还有很多,如朱斗儿、徐翩翩、尹子春、李十娘、葛蕊芳、李宛君、范双玉、顿小文、米小大、王小大、张元、刘元、董年(时人视如董小宛姊妹)、王月、王节、王满三姐妹 。 5.关于秦淮名妓苏小小,短暂一生的史实介绍(附上可考文字),有劳了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和历史上其他名妓一样,苏小小也是红颜薄命,死时芳龄十九岁,葬于钱塘西冷之坞。她没有秦淮名妓柳如是的命运,在鲍仁金榜题名时,她已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留下一座青冢,独守西湖钱塘。 也许是因为青楼出生,向来重视名节的儒家历史记录者只给与一句“南齐时钱塘名妓,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就记录了这个曾经的才女。 虽然没有在正史中青史留名,但是苏小小却以另外一种形式流传后世,那就是“意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代名妓苏小小就是以“钱塘苏小小”这个意象被记录于中国文学史中。 即使声望不及柳如是等秦淮名妓,但,她同样在中国历代才女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也许要归功于诗人白居易,因为“钱塘苏小小”这个意象正是从白乐天的诗中开始的。 据说白舍人最初作《杭州春望》时,在当时文坛引起了很大的波澜,刘禹锡的《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兼寄浙东元相公》就是“声讨”白诗之其中的一首。 关于苏小小的诗句很多,现把自己知道的辑录下: 杭州春望 唐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和春深二十首》之二十 唐 白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家。 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兰麝熏行被,金铜钉坐车。 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 杨柳枝词 唐 白居易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唐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余杭形胜 唐 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七夕 唐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江南行 唐 罗隐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碧轻车苏小小。 相和歌辞 江南曲 唐 罗隐 江烟湿雨鲛绡软,漠漠远山眉黛浅。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绷丝采怨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渌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壁轻车嫁苏小。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兼寄浙东元相公 唐 刘禹锡 钱塘山水有奇声,暂谪仙官领百城。 女妓还闻名小小,使君谁许唤卿卿。 鳌惊震海风雷起,蜃斗嘘天楼阁成。 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 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 唐 刘禹锡 报白君,别来已渡江南春。 江南春色何处好, 燕子双飞故官道。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 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郡斋北轩卷罗幕, 碧池逶迤绕画阁。 池边绿竹桃李花,花下舞筵铺彩霞。 吴娃足情言语黠,越客有酒巾冠斜。 坐中皆言白太守, 不负风光向杯酒。酒酣襞笺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 报白君,相思空望嵩丘云。其奈钱塘苏小小, 忆君泪点石榴裙。 真娘墓 唐 李绅 一株繁艳春城尽,双树慈门忍草生。愁态自随风烛灭,爱心难逐雨花轻。 黛消波月空蟾影,歌息梁尘有梵声。还似钱塘苏小小,只应回首是卿卿。 送客游吴 唐 殷尧藩 吴国水中央,波涛白渺茫。衣逢梅雨渍,船入稻花香。 海戍通盐灶,山村带蜜房。欲知苏小小,君试到钱塘。 汴上送李郢之苏州 唐 李商隐 人高诗苦滞夷门,万里梁王有旧园。烟幌自应怜白纻,月楼谁伴咏黄昏。 露桃涂颊依苔井,风柳夸腰住水村。苏小小坟今在否,紫兰香径与招魂。 嘉兴寒食 唐 徐凝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杂曲歌辞•;杨柳枝之二 唐 牛峤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枝下结同心。 幽院早春 唐 柳中庸 草短花初拆,苔青柳半黄。隔帘春雨细,高枕晓莺长。 无事含闲梦,多情识异香。欲寻苏小小,何处觅钱塘。 苏小小歌 《元文类》 东流水底西飞鱼 ,衔得钱唐纹锦书 。几回错认青骢马 ,著处闲乘油壁车 。 鹦鹉杯残春树暗 ,葡萄衾冷夜窗虚 。莲子种成南北岸 ,苦心相望欲何如 。 苏小坟 《列朝诗集 静居集》 冷落百花朝 ,无人上画桥 。东风吹绿草 ,依旧似裙腰 。 6.关于秦淮的诗词歌赋1. 秦淮夜泊——赫铸 宫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萧。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2. 秦淮远眺——张著 赤栏桥下暮潮空,远火疏舂晻霭中。 星月半天分落照,断云千里附归风。 严城鼓角秋声早,故国山川王气终,莫讶时来一长望,越吟荆赋思无穷。 3. 金陵晚眺——傅若金 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白日馀孤塔,青山见六朝。 燕迷花底巷,鸦散柳荫桥。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 4金陵雨后登楼——彭泽 醉依危栏看雨收,分明远树见晴洲。千年壮丽山为郭,十里人家水绕楼。 燕子近来谁是主,凤凰已去有遗秋,如何东晋诸名士,却上新亭双泪流。 5汤圆——顾起元 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处处花,莫向碧云天外望,楼东一抹缀红霞。 .《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秦淮杂诗》清. 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3.《春恨》唐. 钱珝 负罪将军在北朝,秦淮芳草绿迢迢。 高台爱妾魂销尽,始得丘迟为一招。 4.《秦淮泛舟》唐. 王安石 强扶衰病衰淮舸,尚怯春风溯午潮。 花与新吾如有意,山於何处不相招。 5.《秦淮歌》清. 乾隆 祖龙东巡压王气,通淮凿断方山埭。 痴心虑后五百年,讵知亡秦在二世。 长源因此名秦淮,萦纡建业达水隈。 时塞时疏异沿革,秣陵终免淮为灾。 六朝往事难寻迹,王谢燕飞谁氏宅。 风流江令倦游归,惟见秦淮依旧碧。 杨吴窃据筑金陵,清波溶溶乃贯城。 十六红桥夹两岸,蜀娇越艳扬新声。 千金买笑轻一掷,缠头锦是寒女织。 会称盒子斗新奇,薛鸭袁羊饤珍食。 而今功令禁俳倡,歌楼舞馆都荒凉。 烟花丽景纵逊昔,瘅邪敦朴诚良方。 6.《怀金陵三首》松. 张耒 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 清溪天水相澄映,便是临春阁上魂。 7.《秦淮夜泊》宋.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8.《秦淮海图》明. 唐寅 淮海修真遗丽华,它言道是我言差。 金丹不了红颜别,地下相逢两面沙。 9.《高邮雨泊》清. 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10. 《送王成之给事》松. 陆游 我昔扬帆掠吴楚,夜泊秦淮听春雨。 明朝冠盖拥长亭,误辱诸公问良苦。 是时众中初识公,天骥蹴踏万马空。 知心投分财数语,玉麈谡谡生清风。 冶城醉墨鸦栖壁,长干祖道花照席。 公方闭户试诸生,坐叹江山少颜色。 尔来俛仰三十春,欲话旧游无故人。 岂知邂逅逢一笑,使我肝胆还轮囷。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 秦 淮 河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孔尚任《桃花扇》 梨花似雪柳如烟, 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 家家分影照婵娟。 白骨青灰长艾萧, 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因重做兴亡梦, 儿女浓情何处消。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入 朝 曲 谢脁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秦淮灯船歌 汪懋麟 秦淮五月水气薄,榴花乍红柳花落。 新荷半舒菡萏高,对面人家卷帘幕。 晚来列炬何喧阗,鼓吹中流一时作。 火龙一道灯船来,众响啁嘈判清浊。 一人揭鼓扬双锤,宫声坎坎两虎搏。 一人按拍秉乐句,裂帛时闻坠秋箨。 一人小击云锣清,仿佛湘娥曳珠络。 横笛短萧兼玉笙,芦管呜呜似南龠。 两旁列坐八九人,急羽繁商不相若。 或涩如调素女弦,或溜如啭早春雀; 或缓如咽松下泉,或激如挑战场槊。 有时回帆作数弄,月白沙明叫饥鹤。 六船盘旋系一缆,万点琉璃光灼灼。 牛渚燃犀群怪惊,昆明习战老鱼跃。 众人互奏时一呼,如听宫中上元乐。 吁嗟此声何自来,万历年间逞欢谑。 中山开平盛甲第,富贵熏天凌卫霍。 谢公巷口开画楼,江令宅旁起朱阁。 传闻宴客端阳前,妙舞轻歌进金凿。 青溪之南桃叶东,院里名娼好梳掠。 一笑直欲三年留,倒心回肠爱眉角。 珠玉如泥卖歌笑,酒肉成山委溪壑。 流传直到南渡时,万事荒淫付杯杓。 作赋尚留才子名,盘游苦恨宰臣恶。 此时灯船知最奇,此时兵戈已交错。 天心杀运不可回,三十年来莽萧索。 余年童稚不及逢,白头老人说如昨。 今年来游恍梦寐,烽火暗天浑不觉。 纷纷荡子登酒船,岸岸河房动芳酌。 此地有湖名莫愁,我欲言愁恐惊愕。 世人忽忽无远忧,悲歌拔剑地空斫。 嗟我旅人行且归,醉眼迷离石城脚。 《也写秦淮》 ?十里珠帘,灯火隐约 ??秦淮河畔的曲音犹未散尽 ??远去的故事里 ??一河春水,轻漾历史的平静 ?? ??遥听夫子庙的禅音 ??哪里觅得六朝的繁荣 ??白鹭洲的细柳 ??正轻摇如烟的往事 ??乌衣巷口,王孙的彩舫结伴而来 ??旋舞的裙下,跌落 ??几度哀怨的韶华 ??琴声悠悠,弹不破黑夜的禁锢 ??笙歌心碎,独锁秦淮一河烟雨 ??彩舫轻。 7.关于秦淮河的诗词和故事,越多越好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杜牧的《泊秦淮》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秦淮河畔,六朝烟雨中。 秦淮河,是多年来梦中一道纤柔的身形。不同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的风姿,秦淮河是内敛的,连岸边的水草,也是怯怯地摇曳。 是受了秦淮河畔那些娇柔的女子的影响吧。古时的气息,在秦淮河的心底,不曾褪色。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据说,秦淮河,夜景是最迷人的部分。 见识过那灯火辉映的河面,迷人则已,却觉得它失了本来颜色。秦淮河合该是纤柔的。 留下过秦淮八艳的影迹,又怎么会不沾染上她们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