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简约特征

1.宋词的风格、特点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扩展资料:

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来源划分: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宋词 (中国文学)

2.宋词是一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3.诗词中的沉郁风格有什么特点

梁代的文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曾经称赞梁武帝萧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中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 则不浮,郁则不薄。

顾沉郁来易强求,不根柢于风骚,乌能沉郁?”由此,足 见沉郁的显要地位。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可 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 所谓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

沉郁则极深厚。沉郁作为一种诗词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

只有了解诗词的精髓,方能沉着而写,其笔画的质性,便也如 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意在笔先,神于其外, 诗之高境。沉郁是一种心境,是绕着智慧内省的氤氲,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 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

故顿挫的文境,原本出 自沉郁难舒的心境,是情感的千回百折,才造成节奏的急徐相间、音调的抑 扬宄坠、旋律的跌岩有致。沉郁的诗境给予鉴赏者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含蓄奇效,它往往蕴含着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无可奈何之情调,因为寄托遥深,便恒久地停 栖一种宏于中而肆于外的感慨中了。

4.诗词中的雄奇风格有什么特点

雄奇的诗词不仅具有雄壮风格,还具有奇特和奇险的特征。

也可以说,在一种特定的“雄壮”中包含着奇特和奇险。古人说:“盖雄则未有不奇者。”

(《诗品清奇解》)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雄与奇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说是雄,但奇特、奇险足以增强“雄”的气氛,因而也不妨承认“雄奇” 风格是助长浩瀚磅礴之壮美的一种有益因素。

当然,奇特、奇险并非一味炫奇立异,而必须是由于体察入微,才能把握他人眼中所见、笔下所无的雄伟境界。由于创作者幻想丰富,所以能够用 联翩浮想,把某些使人惊诧或饶有别趣的人事景物融成奇特的意境。

由于创 造者艺术观察的功力深厚,所以夸张手法才能极奇险之观,既是物理之所必 有,而又是事实之所难寻。 唯其生活和灵感有万斛源泉,喷薄而来,雄奇之 境才能跃然笔底,气势如山,其突兀奇诡,极尽夸张,分明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

这样,就会引起读者的遐想,就能登高纵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就是愈奇而愈雄了。和语言遒练相联系的夸张之奇特,也是形成雄奇风格的又一重要条件。

没有夸张,就不能把生活美加以集中和提高而成为雄奇的艺术美。雄奇之美 是情景交融中崇高瑰奇的美感之长期沉淀和综合。

5.宋词的风格

宋词的风格主要有婉约派风格和豪放派风格。

婉约派风格: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豪放派风格: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扩展资料: 宋词风格出现的原因 1、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2、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 3、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

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6.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

一、宋词的语言特点: 1。

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之为“长短句”; 2。每一词调(即词牌)有每一词调的句格、句数和字数; 3。

各词的字声平仄、韵律和韵字数量均不同; 4。对偶、黏合、迭唱与否,也因词调而各异; 5。

本皆合乐,为乐而填词,故宜于吟唱。 二、作者的特点: 1。

晏殊、欧阳修——婉约闲适; 2。王安石、苏轼——豪放感慨; 3。

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毛滂——飘逸潇洒; 4。宴几道、李之仪、秦观、张耒——清隽婉约; 5。

贺铸、周邦彦——婉豪兼具,工于格律; 6。宋江、赵佶——清秀隽永; 7。

朱淑真、李清照——南北过渡,情系肝肠; 8。叶梦得、张元干、岳飞、张孝祥——激昂踔厉; 9。

朱敦儒、吕本中、陈与义——清疏俊丽; 10。范成大、杨万里——清新疏隽; 11。

陆游、辛弃疾——豪迈壮烈; 12。陈亮、刘过、刘克庄——豪迈悲慨; 13。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骚雅三宗,清峭婉美; 14。严羽、戴复古、黄升苍——苍秀潇洒、江湖义气; 15。

方岳、刘辰翁、文天祥——爱国悲慨; 16。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格律词疏。

7.宋词一般特征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宋词被视作一代文学的标帜。

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隋词没有保留下来。唐词有两大系统,一是民间词,一是文人词。《敦煌曲子词》保存了一些唐代兼有五代的民间词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朴素、率直、活泼。相传《忆秦娥》、《菩萨蛮》二首是李白的手笔,后人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中唐时文人词日渐兴盛,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开始用词来表情达意。词史上第一位大词人是晚唐时的温庭筠,温词香艳绮靡、隐约婉转,对传统词作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五代后蜀人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是第一本词集。他选入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八家作品,人称“花间派”。女性的容颜、离别相思的愁怅、华丽婉约的风格是该派的特征。其中,韦庄写出一些情真意切、疏淡显豁的抒情之作。与西蜀词人集团同时的还有南唐词人。他们是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已。李璟词风格凄怨深远;冯词柔媚缠绵,舒缓自然;“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活》在词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宋词一般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期,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等人的写作以小令为主,基本上沿袭五代词风。至柳永出,宋词才有了大的拓展。在内容方面,柳词多反映封建士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生活与情感;在形式上,他发展长调体制,填写了许多“慢词”。柳词还善于铺叙和展衍,语言通俗,长于白描,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以其《东坡乐府》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旧框架,以黄钟大吕之巨响,开出惊涛拍岸之新天地,人称“豪放派”。从此,咏史、怀古、说理、谈玄、议论等无不可入词。以苏轼为中心,元佑词林出现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著名词人,形成了词作的鼎盛局面。周邦彦集婉约派之大成,其词格律精严,风致醇雅,在格律规范化和表现技巧方面作出了楷模,人称“词林正宗”。北宋末年李清照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另避蹊径,形成“易安体”。前期词多写闺中少女情思,后招多悲叹身世,感慨时事。其词清新雅洁,文词优美,为一代词坛高手。

南宋初年词风大变,李纲、张元干等抗金志士写出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词作。稍后大词人辛弃疾横空出世,以磅礴之气势、遒劲之风格,昂扬踔厉之精神面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美境界。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人的词作亦闪灼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姜燮继承发展了周邦彦的词风,其词讲究词藻音律,“襟韵高、风神潇洒”,成为南宋格律派的代表人物,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等人皆属于格律派,有不同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南宋末年,民族矛盾激化,文天祥、汪元量、刘辰翁等辛派词人,以其英雄主义气慨为宋词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今人唐宋词选本很多,兹介绍两种:一是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共选词251首,分为三卷,所选之词大体上体现了词家风格和词的发展途径;注释多有新意。二是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选词312首,由作品、注释、说明、作家小传几部分构成。选录作品以苏丰词为重点,注释较为详尽。

8.宋词的文学风格是什么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9.诗词中的雄奇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雄奇最主要的特征是客观图景中饱含着作者胸襟的万顷汪洋,从而富于奇趣。

这正因为,雄奇的诗词往往表现为万物运转的惊人巨力,这种巨力必 然是诗人的理想高超、气魄宏伟、神采奋发的外化。其次,雄奇的特征还表现为作品意境的壮阔与作者精神的凝聚相结合。

这正因为,当胸襟浩瀚的诗人面对着苍苍莽莽、壮阔瑰奇的大自然时,首先 他们固然感到由于客观庞大而带来了一种森然磅礴的气势,相形之下,会萌 发出一种屈抑之感,从而为之惊心动魄,目眩神迷,自惭渺小。再次,雄奇的特征还表现为笔力的遒练和夸张手法的奇突。

笔力遒练可以使雄奇的境界通过相应的气势、笔触、基调和节奏而显示,使人们感到精 力饱满,意气昂扬。夸张的奇特可以导致人们加深崇高和巉险的意象,促使 想象的开展,掀起感情的奔流,汇合了吞吐大荒和惊心触目这两种情调不同 而又可以沟通的感受。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将雄奇的诗句分成三种,一种是写得很自然,好像信笔挥洒,并不见得十分用力,也看不出锤炼痕迹的。如李白的《上云 乐》,讲到仙人“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他把开天辟地的盘古当成小孩 那样摩他的头,仙人能推动天轮,具有那样法力。

一种是写得很费力,不容 易懂。如杜甫《戏为双松图歌》:“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 朽骨龙虎死,黑人太阴雷雨垂。”这两句设想奇突,写得雄奇,但很费力。

一 种是写得很费力,意义也不大。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石破天惊读秋雨”, 用“石破天惊”来形容非常惊人的现象,是有力的,所以它已经成为成语。

当然,这三种中,第一种最好,雄奇而自然易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