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家诗共多少首清代哪位女诗人注唐诗三百首虽然号称千家,《千家诗》实际只录有122家。 按朝代分:唐朝65家,宋朝52家,5代1家,明朝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当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朝朱淑真2首7绝。 《唐诗3百首》自问世以来,有多种注释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诗3百首注疏》,清李盘的《注释唐诗3百首》等,而其中最为简明、影响较大的是才女陈婉俊的《唐诗3百首补注》。陈婉俊,字伯英,自称上元女史,江苏上元人,桐城李世芬(镜缘)妻(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 其夫为桐城派后期大师姚莹外孙,姚莹也因此曾为《唐诗3百首补注》作序。 2.'王孙去'中‘王孙’何意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王孙”在《辞源》、《辞海》等多部辞书的意思,都只有四个义项:1、王者之孙或后代;2、与“公子”同义或近义;3、一种草名或药物名;4、猴子的别称。可用来解释古诗词里的“王孙”,大多不能对号入座。 “王孙”,它在古诗词中的更普遍用法是指“游子”,而这一含义是早从西汉就开始了。西汉初年,赫赫有名的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所写的《楚辞•招隐士》就有这样的辞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 萋萋。”这两句非常有名,它是此后,尤其是唐诗宋词中大量应用“王孙”来表示“游子、离人、情郎”的滥觞。例如,鼎鼎大名的 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就用“王孙”表示“游子”或“离人、情人”。 蘅塘退士选编、章燮注释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在王维《山中送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后注曰:“王孙作所别之人解。……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这是《唐诗三百首》的最早注疏本,已经把“王孙”解释为“所别之人”,也就是“游子”,古代或称“行人、征人”;还特别交待读古诗必须根据不同情况 (“不一其意”)揣摩出最符合文中意思的解释。 从章燮以后到今天,把此处的“王孙”解释为 “所别之人”、“游子”、“行人”甚至“情人、情郎”,就一直被公认和沿用下来。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在“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后就作了如下的 解说: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 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 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名句。这里的 “王孙”也是“游子”的意思,它也是“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的。以上都见于《唐诗三百 首》,而且都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的。当然,同样是《唐诗三百首》里的,有的地方“王孙”确实是“帝王子孙”的意思,例如杜甫《哀王孙》:“可怜王孙泣路隅”、“王孙善保千金躯”……。而同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却是作者自称,但不是吹嘘自己是“帝王子孙”,事实上他也不是,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愿意长久地在这种幽雅宁静的山中居住。如果要说此处的“王孙”代表什么,那就是代表甘当“隐士”的作者自己了!这就是章燮所说的“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 3.唐诗《忆妾深闺里》诗文及注译【题目】:长干行(忆妾深闺里) 【年代】:唐 【作者】:李益 【内容】:亿容在线词典提供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渺渺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注释】 颜色:指容貌。 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巴陵:今湖南岳阳。 发:出发。 扬子:扬子渡。 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翡翠:水鸟名。 想起我当初在深闺里,从不曾去那人迹繁华的地方;自从嫁给了长干人,每日在江边沙岸上迎风盼君回归。五月的南风刮起时,你顺流而下去到巴陵;当八月的西风吹来,夫君应该已从扬子渡口出发。去去来来,总是聚少离多。几日才能到达那湘潭,在梦中我飞越了重重烟波。昨夜又刮起了狂风,吹断了江边的树枝;江水浩渺无边,行人踪影何在?我愿乘上那骏马“浮云”,与君相会在生满兰草的小洲。鸳鸯成双浮游在绿蒲上,翡翠鸟双双停栖在锦屏中。十五岁正是面如桃李的花样年华,只可惜做了商人的妻子,一个人每日在家担惊受怕,担心外面的风雨浪涛中夫君是否安全。 【评析】这首诗与前一首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清人章燮在《唐诗三百首注疏》中说:“二章词意,前后层次,一线贯通,不可折断,直作一首读可也。”诗以商妇独白的手法,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挚爱和思念。诗从商妇望夫不归说起,一层一层,直到自怜自恨而止,凄切幽怨,缠绵感人。 4.唐诗三百首 顾青编注 这本书怎么样《唐诗三百首》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仅署名“蘅塘退士”,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一些学者的考证,才确知他为孙洙。其生平事迹从清顾光旭编《梁溪诗钞》卷四十二、窦镇《名儒言行录》卷下、《锡金游庠同人自述汇刊》之《孙(讠巽)鸿自述》(孙(讠巽)鸿乃孙洙五世孙)可知:孙洙(1711—1778),字临西,或作苓西,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官直隶大城、卢龙、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山东乡试同考官,后改江宁府儒学教授。少年时家贫,“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御寒”。 晚年归里,著有《蘅塘漫稿》。他的继室徐兰英善书工诗,《无锡县志》和《清朝书画家笔录》均有小传,曾得过御赐“江南女士”的印章。乾隆二十八年(1763),夫妻二人切磋商讨,编成这部唐诗选作为家塾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