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曲谱有无流传的曲子流传下来确实只剩姜夔的了。..你列的那个是词谱,只是讲平仄押韵规则的,白香里那些符号看起来很烦的,○是平,●是仄,⊙平仄皆可,△是平韵,▲ 是仄韵。建议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直接写明平仄。 韵的话,宋词的押韵分为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常见的一般是一韵到底德,有些词牌中间会换韵,协韵就是和上一句一样,换韵就是换一个韵脚。这些你看看《唐宋词格律》就明白了。 【附一些曲子】(在参考资料那里)夔哥那几个都是原曲子。.剩下的应该不是 2.为什么以前的诗歌的歌失传了,而诗词没有失传发行的总量是相对比较少的,而得书的人一般都是士大夫阶层,到了隋唐,燕乐大行其是。 以文字记录的诗词作品尚且如此,歌曲很多需要口口相传,其他的散佚就特别严重了,口头的传承,并不是一般读书人可以掌握的,也就是流行的问题,一种音乐不流行了,他们宦海沉浮,经常来回搬家其实诗词失传的也有很多,根据历代正史的艺文志和藏书家的目录,所载书目很多要么完全散佚,民间藏书非常不易,而官方呢,与元代的中原曲谱尚有联系,而与宋词对比,演奏得少了,而专业的乐工虽然懂音乐,最后也就失传了,虽然也建国家级的图书馆,往往会失落民间,要么消失,要么与民乐结合,变成了别的东西,到最后还是古谱失传。再一个,中国的朝代更替,伴随着音乐喜好的变化,相关的术语的含义也经常有变化,就算是古代的乐谱保存了下来,后代人也可能因为记谱记号不同而无法理解其准确音乐含义遂失传,现在昆曲的工尺谱,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刻印图书花费颇巨,尤其是元、清两朝文化有压制,当然好多就作古了。 嗯。,中国古代没有五线谱和简谱,记录方法往往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别而各不相同,要么只存一小部分,古代文人的创作能留存至今的基本都算是菁华了,李白诗序中说其诗十去八九,所以很少会有专业的记载。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而六朝胡乐盛行就渐没落,西域乐器称霸乐坛,清商乐就缩水到了十部乐中的一部,宋词的音乐成了主流,再到元朝,元曲一出,宋词的音乐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书籍破坏就更为严重了,所以除了流传甚广的选本和著名作家以及有钱有势的官僚文人的作品比较容易保留以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当然就更脆弱了。 一个是记谱方法不科学,有些曲目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这也是现在宋词词乐复原困难的重要方面。另一个,音乐是非常专业的知识,随着专业音乐机构的解散,流行趋势的不断变化影响了音乐在乐工间的传承,优胜劣汰,到了今天,但文化水平低,难以把自己的知识通过书面方式记录下来(就算可以,按照上述的书籍流失程度,这种小范围无名氏的著录也必然会失传的吧),则难以辨识,而掌握话语权的文人由于不谙此道,这个过程中书籍遗失得很多,所以除了家里特有钱又好风雅的,民乐又击败词乐,想汉乐府流行清商乐,但木制的宫殿容易失火,皇宫一失火书就烧了好多,再加上改朝换代,战火摧残,能留下来的当然更少,以词闻名的李易安,其漱玉词所用的刻本也不过是辑录了花庵词选中所录再加上补遗所得共四十余首而已,这种文献和歌曲散失的共同原因在于。 3.关于宋词的曲谱失传了 。 唐宋词作传世约23000余首,用800余调,然其乐谱,除一二特例,今已不复可见.其原因主要是:唐宋词作多为案头作品,本不必歌或不曾歌,无需乐谱;传唱之曲,无需书面符号乐谱;部分词作之唱法,可能是"依字声行腔",本无固定的旋律节奏,亦无需书面乐谱;少数情况下虽有书面符号词乐谱,但仅在教坊、乐工处流传,没有或很少进入市场,因而不能大量存世,流传下来的概率极低;唐宋词乐谱作为符号手段不甚完善的"简化谱",不能代替口头语音符号谱,是否标谱意义不大,因而即便是用于演出的词集亦不标谱. 4.为什么和词相配的曲谱都失传了中国记谱方面,记谱法特别纷繁,有留传的也有几十种。 因为中国整个文化中缺少符号体系,所以记谱也是用汉字或生造汉字,并赋予专门意义而成。这的确不如五线谱这样高度发展后的记谱法易用,更不如其容量大。 但这也不表示中国记谱法就一无是处,比如简字谱记录演奏方法的特性,就是五线谱不具备的。以这里的人都熟悉的口琴为例,那么多缺陷,为啥还能生存,就是因为他能记录演奏方法(虽不全面,但也是其他谱没有的功能)。 BD谱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很多记谱法接近,这或许与口琴的中国血统有关。前面说到谱子。 中国的标准乐器是古琴,中国的很多记谱法,也是根据它而生的。这种乐器最麻烦的一点,是不固定音高。 也就是说,他每根弦的音随需要而临时调整,这固然让他有了更强的表现力,但却为记谱带来极大麻烦。所以古琴谱与BD相似,都是记载演奏方法,而不记音高、节奏的。 当然演奏法的容量比BD谱要大很多。至于音高和节奏,则交由律吕谱记录。 前面说到中国的谱都是汉字,所以两种谱无法同时应用,必须分开记录。这样就加大保存难度,要知道过去是手写,一份谱子的厚度就不小,一个曲子两份谱,百十个曲子,平常保存都有难度,非大户人家不可为,遇到战乱怎么携带或隐藏?这是其一。 其二是中国音乐的特性造成的。比如五线谱很难记录爵士现场演出的节奏(演奏方法更不必说),中国因语言特征,节奏追求自由,这一点与爵士相似。 比如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不同地域会有多少不同念法(最简单的摇摆),谱上怎么体现这种节奏可自行发挥的东西?再说中国音乐中的即兴成分,比如中国一些音乐演唱讲究变头,其作用类似韵脚,不过放在每段首句,这一句就交由演唱者自行发挥,每次唱得都不同,又怎可能记录。韵脚也是这个道理。 我之前回复提到乐府失传,乐府有完整的谱记录,但处理方法谱记不了,作词方法也记录不了。一旦作词方法失传,歌曲就失去生命力,没人唱了,处理方法也就失传。 再说中国演唱、演奏中的滑音,就是一个简单的民歌,如果涉及大段吟唱,也不易记谱,因为中国音乐这方面有时会类似印度音乐,可能停留或徘徊在微分音上,而微分音是任何乐谱都处理不了的。其三是中国古代人的世界观问题,一些人可以无视谱甚至无视音乐的保存,认为音乐自天地生,归天地去,并不遗憾。 这一点影响可能不大,也可以无视。 5.为什么和词相配的曲谱都失传了中国记谱方面,记谱法特别纷繁,有留传的也有几十种。因为中国整个文化中缺少符号体系,所以记谱也是用汉字或生造汉字,并赋予专门意义而成。这的确不如五线谱这样高度发展后的记谱法易用,更不如其容量大。但这也不表示中国记谱法就一无是处,比如简字谱记录演奏方法的特性,就是五线谱不具备的。以这里的人都熟悉的口琴为例,那么多缺陷,为啥还能生存,就是因为他能记录演奏方法(虽不全面,但也是其他谱没有的功能)。BD谱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很多记谱法接近,这或许与口琴的中国血统有关。 前面说到谱子。中国的标准乐器是古琴,中国的很多记谱法,也是根据它而生的。这种乐器最麻烦的一点,是不固定音高。也就是说,他每根弦的音随需要而临时调整,这固然让他有了更强的表现力,但却为记谱带来极大麻烦。所以古琴谱与BD相似,都是记载演奏方法,而不记音高、节奏的。当然演奏法的容量比BD谱要大很多。至于音高和节奏,则交由律吕谱记录。前面说到中国的谱都是汉字,所以两种谱无法同时应用,必须分开记录。这样就加大保存难度,要知道过去是手写,一份谱子的厚度就不小,一个曲子两份谱,百十个曲子,平常保存都有难度,非大户人家不可为,遇到战乱怎么携带或隐藏?这是其一。 其二是中国音乐的特性造成的。比如五线谱很难记录爵士现场演出的节奏(演奏方法更不必说),中国因语言特征,节奏追求自由,这一点与爵士相似。比如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不同地域会有多少不同念法(最简单的摇摆),谱上怎么体现这种节奏可自行发挥的东西?再说中国音乐中的即兴成分,比如中国一些音乐演唱讲究变头,其作用类似韵脚,不过放在每段首句,这一句就交由演唱者自行发挥,每次唱得都不同,又怎可能记录。韵脚也是这个道理。我之前回复提到乐府失传,乐府有完整的谱记录,但处理方法谱记不了,作词方法也记录不了。一旦作词方法失传,歌曲就失去生命力,没人唱了,处理方法也就失传。再说中国演唱、演奏中的滑音,就是一个简单的民歌,如果涉及大段吟唱,也不易记谱,因为中国音乐这方面有时会类似印度音乐,可能停留或徘徊在微分音上,而微分音是任何乐谱都处理不了的。 其三是中国古代人的世界观问题,一些人可以无视谱甚至无视音乐的保存,认为音乐自天地生,归天地去,并不遗憾。这一点影响可能不大,也可以无视。 6.中国音乐大部份失传的原因原因有很多,如: 唐宋词作多为案头作品,本不必歌或不曾歌,无需乐谱;传唱之曲,无需书面符号乐谱;部分词作之唱法,可能是“依字声行腔”,本无固定的旋律节奏,亦无需书面乐谱;少数情况下虽有书面符号词乐谱,但仅在教坊、乐工处流传,没有或很少进入市场,因而不能大量存世,流传下来的概率极低;唐宋词乐谱作为符号手段不甚完善的“简`化谱”,不能代替口头语音符号谱,是否标谱意义不大,因而即便是用于演出的词集亦不标谱。 基本上古代的曲子都没有谱曲,都是口唇相传,自然是一代代的渐渐消失了。 再者,就是当时的人们没有保护这种文化的觉悟,没有意识到这些音乐会面临消失的危险,久而久之,就被遗忘。 拙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