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整体的成语或词语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详细解释 1。 习用的古语。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 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 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 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 《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烤凸讶恕?“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大多来源佛教 略举一些:一切众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脚,七颠八倒,人穷智短,八面玲珑,三生有幸,三灾八难,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差万别,口碑载道,大千世界,大发慈悲,大吹大擂,。 2.形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谚语、俗语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一叶障目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5、断章取义 6、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8、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 1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 11、火烧眉毛顾眼前。 3.古读中与大海有关的整体诗句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4.关于雪的诗句 整体的看看吧: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3.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6.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7.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8.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元•黄庚《雪》玉:喻白雪。 9.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10.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诗经•小雅•角弓》 1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4.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1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16.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17.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18.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1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2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 22.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3.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24.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5.和团结有关的几句励志名言或句子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的伟大的一个人都比不上整体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谚语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 民齐者强。——荀况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薛宣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有关团结的句子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列夫·托尔斯泰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恩格斯。 6.和"上海"有关的诗句有哪些1、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宋代:陆游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遣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宣华,故蜀苑名。 2、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4、月上海棠 宋代:陆游 兰房绣户厌厌病。叹春酲、和闷甚时醒。燕子空归,几曾传、玉关边信。伤心处,独展团窠瑞锦。 熏笼消歇沈烟冷。泪痕深、展转看花影。漫拥余香,怎禁他、峭寒孤枕。西窗晓,几声银瓶玉井。 5、月上海棠慢(咏题) 宋代:曹勋 东风扬暖,渐是春半,海棠丽烟径。似蜀锦晴展,翠红交映。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濛濛雨,黄鹂飞上,数声宜听。 风定。朱阑夜悄,蟾华如水,初照清影。喜浓芳满池,暗香难并。悄如彩云光中,留翔鸾、静临芳镜。携酒去、何妨花边露冷。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4%B8%8A%E6%B5%B7 7.形容形势严峻的诗句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 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文]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 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 赏析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8.有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古诗句古诗词与科学知识: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 3、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 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 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 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赤道线速度和公转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地垂直气候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9.按要求写诗句、名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 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壑 ——甘地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