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一点的宋词朗诵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澹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词调《莺啼序》,吴梦窗首制,为最长的词调,够你朗诵三分钟了。 又找到一首,也是《莺啼序》,作者亦为吴文英,词如下: ●莺啼序 吴文英 横塘棹穿艳锦,引鸳鸯弄水。 断霞晚、笑折花归,绀纱低护灯蕊。 润玉瘦,冰轻倦浴,斜拖凤股盘云坠。 听银床,声细梧桐,渐搅凉思。 窗隙流光,冉冉迅羽,诉空梁燕子。 误惊起、风竹敲门,故人还又不至。 记琅玕、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 怕因循,罗扇恩疏,又生秋意。 西湖旧日,画舸频移,叹几萦梦寐。 霞佩冷,叠澜不定,麝霭飞雨,乍湿鲛绡,暗盛红泪。 綀单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裳舞,向明朝、未觉花容悴。 嫣香易落,回头澹碧销烟,镜空画罗屏里。 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 念省惯、吴宫幽憩,暗柳追凉,晓岸参斜,露零沤起。 丝萦寸藕,留连欢事,桃笙平展湘浪影,有昭华秾李冰相倚。 如今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蠹纸。 2.诗歌配乐怎么选音乐与诗,相伴而生。 诗歌中必然有音乐,诗歌本身具有韵律节奏,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能烘托和谐的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为诗歌配乐的要义在于和谐。 鉴赏诗歌可从多个方面入手,如理解诗歌意象,探究诗歌的意境等等。在此,我想着重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谈点感受。 诗歌中必然有音乐,一是说诗歌本身所具的韵律节奏。同时,作为两个独立的艺术形式,音乐对诗歌又独具烘托力。 这里,我主要就这一方面来谈。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能烘托和谐的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 我听过一些诗歌朗诵,主要是爱情诗歌。以著名配音演员乔榛、达式常、曹雷等人的朗读最具感染力,一方面是这些著名艺术家他们对这些诗歌情感领会和把握非常精准,同时又对其进行艺术再创作,以他们的朗读丰富了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所选配的音乐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戴望舒的《雨巷》,乐曲奏响了,清晰的哗啦哗啦的雨声让人感觉到了夜的宁静,惆怅寂寥悠长之感顿然而生;为舒婷《致橡树》选配的是肖邦《夜曲》,清幽宁静的乐音泛起,一位女性在静夜里所表露的对爱情纯洁独立执着的独白感染打动着每一个聆听者;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起拍仿佛潺潺流淌的溪水轻快奔流,涌动为爱而奉献的快乐和坚定美好的信念。 相对而言,抒情诗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更容易些,轻音乐或恰当的钢琴、提琴、长笛、排箫等器乐独奏也几乎都可以有选择地配用。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和读本中中外现当代抒情诗大约有38首,有些可以很容易找到与之匹配的音乐,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选择的是一首夏威夷民歌《骊歌》为其配乐,《骊歌》原本就是离别之歌,这首乐曲轻悠舒缓,明亮中又有淡淡的忧伤,仿佛夕阳下薄雾氤氲,星河渐现,天上星与水中星交相辉映,很符合《再别康桥》的情与景,所以序曲一起,那喃喃的离情别绪就弥漫开来。 同学们很快就可以入境,和着节奏,轻声朗读溶进康桥的世界。再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选配的是一首以大海为主题的轻音乐《浪尖上的钢琴》,海浪轻拍着海岸,清新、明朗的轻音乐曲随之而来,很符合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对朴素、温暖、恬静的生活的向往。 但同样是以大海为主题,这张音乐专辑就不太适合普希金《致大海》,因为轻音乐的轻柔、宁静的风格不足以表达普希金面对大海时深沉的思绪和对大海所象征的自由精神的赞美。对这类诗歌,轻音乐的情感力度达不到,交响乐则更合适些。 教材中有一篇穆旦的《赞美》,就可以以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很慢的慢板为其配乐,音乐表现的是背井离乡来到新大陆的游子对故乡的怀恋,亲切、哀婉、低沉、悲怆的思乡主题与《赞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吻合。这类极富激情或内蕴深邃的诗作,其配乐也相应或气势宏伟或感情深沉。 另外,还有一种音乐不失为诗歌配乐的一个好的选择方向,那就是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其本身就具有很明确的主题和情节性,因此选择恰当的电影音乐为诗歌配乐,其在烘托氛围,表达主题上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今我还记得几年前在一次本校元旦文艺汇演中,有位同学所朗诵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她选配的是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死亡、沉痛、哀悼,诗的主题和音乐的主题那般吻合,再加上朗诵者对诗歌感情的准确把握和表达,即使这只是整台欢乐的文艺演出中的一个节目,它还是深深感染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为诗歌配乐的要义在于和谐,音乐的作用是营造一个适合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氛围,充分释放诗歌的感染力。 所以在为古典诗歌配乐时,选用中国传统古曲更和谐,更符合诗境。第三册第二、三单元全是中国古典诗歌,《诗经》、楚辞、汉魏诗歌,唐诗宋词等大量的古典诗词,为其选配恰当的古曲音乐,既加强古典诗词韵味,同时也让现时代的同学们综合领略中国古典艺术独有的意境。 比如,可以用古琴曲为屈原的《离骚》配乐,古琴特有的沉郁顿挫、厚重舒缓的音色和《搔首问天》这支曲子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愤和执着。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其中精彩的音乐描写,选择几段琵琶曲如《渔舟唱晚》《十面埋伏》让同学直接感受何为“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结合诗歌仔细品味其在音乐描写上的精湛之处,会有很好收效。 此外,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也是必要的,如清幽的箫比较适合表现空灵意境的诗歌,笛的音色显得清亮明朗些,埙适于古朴辽远,古筝、琵琶的表现力都很丰富,或轻柔、刚劲,或悠缓、急促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风格选择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帮助诵读者尽快入境,加强对诗歌的充分领悟。 音乐与诗和谐相配,这两种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组合,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其目的是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和谐地烘托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帮助学习者加强对诗歌的领悟。其中,诗歌是主体,音。 3.诗词朗诵的技巧怎样提高1.选好作品深理解诗歌。 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 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二,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三,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第四,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 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 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 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以《囚歌》为例。 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 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发挥意境的感染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的朗诵有貌无神。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在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期待着,地下的烈火升腾,让我和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比如,"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是诗人转述自己的所听所感,而并不是由一个说客出面,所以,在表达中充满了憎恶、否定的态度感情,从而也更增添了诗人赤诚的内心。 如果朗诵者忽然以敌人的语气,甚至某种怪腔怪调表达,那意境便顿然消失。还比如,"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达诗人的热烈期望,深沉内在,自励自勉,如果朗诵者为加重语气分量,采用上扬语势,像是在发出号召,就会破坏应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须从整体把握,避免落人图解式的歧途。3.把握基调重节律基调是指全篇总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是总的态度、感情的倾向,节律就是指诗歌及其朗诵的节奏和韵律。 基调是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既要注意总体的色彩,即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感情,基调总的色彩制约着每个具体的句、段、行的表达色彩;同时,还要注意总体的分量,即态度的轻重程度,感情的浓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调,也就把准了朗诵的总的色彩和分量,即总的倾向、方向和意向。 基调的确定,特别强调对文字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细化为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感受。最终形成整体对个体的统摄关照,个体对整体的呼应。 基调的声音表现,虽然离不开音高、音长、音强,但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的方向。 节律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诵成功的关键。格律诗由于字数一定,在朗诵时应体现出这一特点,使听者感觉出这一点,这很重要。 停连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乱重新安排,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同朗诵时停顿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显出字数似乎不一定的样子来。另外,格律诗还应体现出语节一定。 语节含有音步、节奏的意思。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上表现为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 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语节安排,也不能乱来。如五言绝句分为两。 4.急需适合高中生朗诵的古诗词,最好是唐诗宋词《燕歌行》四人朗诵太柔的不好,这首乐府奔放悲壮,但是有的句子女生也可以单独来,长度还行。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适合四个女生朗诵的宋词宋词一般比较简短,四个人朗诵感觉人太多了点吧? 不过非要如此,我还是推荐李清照的词,婉约的代表,很适合女生。 不过介于你们人过多,我想了一个办法。 你们可以都诵《如梦令》,这首词有多位大家写过,你们可以每人诵一首,同样的词牌不同的内容和情感,再配以李玉刚的《如梦令》作伴奏,效果一定不错! 推荐宋词: 《如梦令》 (1)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2)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苏轼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 周天侯 如梦令 夜深人静梦破 (当代 周天侯) 夜深人静梦破, 疑是露浓被薄。 披衣闭窗棂, 莫任秋寒妖恶。 妖恶,妖恶, 相思已透楼阁! 《如梦令》秦观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遥夜沉沉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 门外马嘶人沸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莺嘴啄花红溜,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 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李存勖 如梦令 曾宴桃源深洞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①。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严蕊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