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旗渠的诗歌关于红旗渠的诗歌:1.《七绝.红旗渠游后感》穿流曲转尽从容,野性全收很不同。 不是红旗昨一举,太行何以缚漳龙?2.红旗渠水天上来,一头撞开穷山崖,百里太行添新彩,手捧渠水喜泪洒满腮,解放前缺水多灾害,天旱人祸地裂开,庄户缺水人难耐,大田缺水苗难栽,水沟里的蛤蟆搬山外,山头无荫鸟不来,盼水盼了千百载,盼的俺泪干眼穿头发白,看如今艰苦创业学大寨,漳河引上太行来,渠水清凌凌凌凌,清凌凌惹人爱,渠水哗啦啦啦啦,哗啦啦啦浪花开,哗啦啦啦浪花开,浪花开开不败,一条渠洗净万年灾,渠水盘山又过寨,渠水越坳又穿崖,洗的麦苗迎风摆,桃花红,梨花白,油菜花儿遍垄开,还把那电磨电滚悠悠带,转那转那转那转那,刷的电灯放光彩放光彩,望天外,红旗渠源头来自东南海,**亲自规划亲手开,水从北京来,水从北京来。3.誓把山河重安排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4.红 旗 渠红旗渠,长又宽,弯弯曲曲绕行山,串过无数高山岭,跨过千条河沟滩,沿途尽是岩石岸,悬崖峭壁多艰难。艰苦能炼英雄汉,越苦英雄志越坚,苦干实干加巧干,一脚踢倒万重山,喝令行山让开路,我带漳水把家还。 沿途建起发电站,电灯喇叭一起安,灌溉我县万顷地,农民心里似蜜甜,从此丰收有保证,幸福生活万万年。5.引漳入林幸福长漳水汹涌浪花翻,古久千年没人拦,守着河水没水吃,滚滚漳河不浇田,挨着河水种旱地,青青禾苗枯死完。 啥时劈山引漳水,啥时漳水进林县,千年想来万年盼,不知何时才实现。**,领导咱,引漳入林到处传,二月十日一声令,数万民工到阵前,喝令行山让条路,力逼漳水听使唤,渠宽要修两丈四,二十五个流量非平凡,能浇良田百万亩,山岗坡地都浇完,彻底实现水利化,以后年年保丰产。 引漳水,非平凡,促进工业大发展,到处建起水电站,发电能量管全县,能照明,能做饭,电带机器团团转,节省劳力把活干,共产主义早实现。光这些,还没完,它的好处再谈谈:水浇山头林牧变,秃山变成花果园,树木喝了漳河水,树叶旺盛长的欢,牛羊喝了漳河水,一年四季膘上添,鱼儿喝了漳河水,长的肉肥味道鲜,鹅鸭喝了漳河水,蛋儿生的堆如山,池塘有了漳河水,虾米蟹肉样样全,村庄有了漳河水,吃水用水都方便,人人吃了漳河水,身强力壮干劲添,八十老人不嫌老,越过越好越喜欢,感谢**好领导,幸福生活万万年。 6.红旗渠水浪花翻红旗渠水浪花翻,社员个个笑开颜。有水山顶发了电,有水旱地变良田。 手捧渠水喝几口,浑身舒服格外甜。红旗渠水流不尽,俺的歌儿唱不完。 永远跟着**,幸福生活乐无边。7.看见五谷流进仓红旗渠水长又长,翻山越岭过村庄。 爷爷捧起渠中水,看见五谷流进仓。8.人换精神地换装红旗渠,宽又长,弯弯曲曲绕太行。 **送来幸福水,人换精神地换装。9.千军万马战太行人民群众志如钢,千军万马战太行。 劈山引水为革命,手牵漳河还家乡。10.喜迎太行山花放一根钢钎五尺枪,悬崖绝壁摆战场,甘愿吃尽天下苦,喜迎太行山花放。 11.手扶钢钎看天下姑娘矗立在悬崖,山尖云上出彩霞。手扶钢钎看天下,一心绣出幸福花。 12.水听人使唤引来漳河水,如养一条龙,旱天能浇地,涝天能防洪,水听人使唤,年年好收成。13.妇女逞英雄太行山花红,妇女逞英雄,立下金石志,牵来一条龙。 2.大概1974年的时候,有一篇关于红旗渠的诗歌,写得真好,我记不全红旗渠水天上来, 一头撞开穷山崖, 百里太行添新彩, 手捧渠水喜泪洒满腮, 解放前缺水多灾害, 天旱人祸地裂开, 庄户缺水人难耐, 大田缺水苗难栽, 水沟里的蛤蟆搬山外, 山头无荫鸟不来, 盼水盼了千百载, 盼的俺泪干眼穿头发白, 看如今艰苦创业学大寨, 漳河引上太行来, 渠水清凌凌凌凌, 清凌凌惹人爱, 渠水哗啦啦啦啦, 哗啦啦啦浪花开, 哗啦啦啦浪花开, 浪花开开不败, 一条渠洗净万年灾, 渠水盘山又过寨, 渠水越坳又穿崖, 洗的麦苗迎风摆, 桃花红, 梨花白, 油菜花儿遍垄开, 还把那电磨电滚悠悠带, 转那转那转那转那, 刷的电灯放光彩放光彩, 望天外, 红旗渠源头来自东南海, **亲自规划亲手开, 水从北京来, 水从北京来。 我听豫剧给你一段一段打出来的,不给我你都对不起我那么辛苦……T=T 3.红旗渠的介绍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起来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 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后正式定名为“红旗渠”。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酷旱山区。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 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勒紧裤带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 红旗渠开凿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乡候壁 断下的漳河上。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长2000公里。 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墙高4.3米、底宽3米,引水量20立方米/秒。总干渠及3条干渠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跨越沟涧274条,修建隧洞、渡槽、涵洞等各种建筑物1080座。 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 60年代由林县人民群众修建的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8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靠着在修建红旗渠战斗中培养锻炼出来的胆略和技能,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筑工程队,总人数达13万之众,意气风发地冲出太行山,走向国内外建筑大市场,被人们称之为“十万大军出太行”。 大量的劳务输出,不仅使林县人民解决了温饱,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人才,积累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