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经世济民的诗句

一、关于忧国忧民的诗句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二、与经济相关的句子

与经济相关的句子

经济_词语解释

【拼音】:jīng jì

【解释】:1.经世济民。《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唐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宋梅尧臣《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例句】:只有把国家经济建设搞好。做到富国强民,才不会受外国欺负。

三、记承天寺夜游抒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层是抒情: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四、赞美黄河的诗句

1、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____唐 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

译文: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2、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____唐 张蠙《登单于台》

译文: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

3、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____明 宋琬《渡黄河》

译文: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4、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____唐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译文: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

飞转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

5、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____明 李梦阳《秋望》

译文:滚滚黄河水包围着长安,河上秋风阵阵,有几行大雁飞过。

6、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____唐 李白《公无渡河》

译文: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7、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____金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译文: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____唐 李白《北风行》

译文: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____唐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译文: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10、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____唐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旌旆飘飘夹两岸之山,黄河当中奔流。

五、苏轼的诗词所流露出儒道佛思想

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突出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

使他陷入苦闷、迷惘、感慨和悲伤。于是,当苏轼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

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

但是,苏轼也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和抉择,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对儒、释、道三家,均有吸收,有批判。

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自适的独特思想。这种思想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集中体现。

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关键词:儒家 道家 释家 儒道互补 达观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提起赤壁,不能不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李白《赤壁歌送别》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之句,描写了当时赤壁之战的景况,然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却众说歧异,有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五说,有人认为苏轼所写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败曹之地,并由此引出“文赤壁”“武赤壁”之说;也有人认为苏轼黄州凭吊抒怀是不错的,周瑜放的冲天大火正在此处。

本篇文章,暂且不去管它,但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衷是可以肯定的。苏轼思想丰富博大,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历来研究其思想者可谓多矣。

本人在此欲以苏轼的这几篇赤壁诗文来谈谈苏轼思想,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请老师批评指正。一、儒 —— 一生无法割舍的追求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有关。

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 “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俱写周郎之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

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

《前赤壁赋》中,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

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

六、山坡羊 潼关怀古 的名句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3、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4、简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七、关于对故去同事缅怀的诗词有哪些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唐代:李白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

谢灵运先生曾经由此泛舟鄱阳湖,并游览松门山。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我也刚刚从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镜,并顺流上达流水尽头。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

此行是继承谢公的风雅传统和精神,不仅仅是来这里散心。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前辈的高见超迈,我辈何处寻真知?况属临泛美,而无洲诸喧。现在正临大水汛时期,浩浩洋洋,无比壮美,而没有江岸边激流的喧闹。

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漾水向东方流去,漳水向正南方奔逝。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两水与湖交汇处的夜晚空空朦朦,蜿蜒千里,一派混沌。

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天空明月隐蔽在青青的桂花树丛,愁猿的哀啼笼罩着翠绿的枫林。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江中也许可以采到碧绿的水玉,可是炼金丹的秘诀何处可寻?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我要学仙去了,希望可以与仙人琴高谈心。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唐代:李白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效古赠崔二唐代:高适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寒冬十月我徘徊在河洲之上,一眼看去便想回家乡。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猛烈的风暴带来了严寒,雨雪飘飘天地为之无光。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我们今天为了什么?浩渺地不知走向何方。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遥想那当道的执政,一个个地位显赫名声远扬。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他们高远地像坐在云端,哪里还能沦落困顿。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款待宾客演奏着流行音乐,门前的马车排得老长。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美人像盛开的芙蓉,狭室里散发出兰麝的芬芳。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金色的火炉里燃着兽炭,宾主间谈笑风生得意洋洋。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有谁知道在广大的平民中,我等是如此枯槁模样。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我惭愧没有经世济民的谋略,甘愿长久地被弃置闲放。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您有经营天下的才能,为什么也还是那么憔悴忧伤!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长歌反添胸中愤懑,对酒不醉烦恼怎忘。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穷达自有命运,请您切莫独自泪下成行。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BC%85%E6%80%80。

八、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400字以上作文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