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齐鲁文化 关于泰山的文言文孔子作《龟山操》 龟山,在泰山之阳,柴汶河南岸。 龟山的北面,就是“龟阴之田”,《春秋》鲁定公十年归还的“龟阴之田”就是这个地方,齐鲁“夹谷会盟”即在此处。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6年)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振,齐国忧之。 为此,齐送美女贿赂鲁君,鲁君受之,便沉湎于声色女乐之中,怠于政事,疏远孔子。孔子对弊政深为不满,再三劝谏无效,退出,望着龟山的绚丽风光而怀念美好的德行,凄然长叹:“我道不行,命也夫!” 《操琴记》载:“齐人馈乐女,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政,孔子与行不得,退而望龟山……”随作《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这是一首琴操体诗歌,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孔子的心声。 意思是说:我是鲁国人,想在鲁国干一番事业,可是,季桓子掌权,一手遮天,弊政蔓延,我手中没有大权,对季氏无可奈何!便无可奈何地愤愤离去。自此,鲁国复衰=================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诸其版。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昭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思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熏潺??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 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 二、求一篇关于齐鲁文化的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 【关键词】精神,和谐,传统文化,孔子,文化,论语,思想,孟子,天道,强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容纳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诸子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齐鲁文化传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可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丰富的滋养。 一 在齐鲁文化传统中,显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 孟子基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心,道德履践的可能性都是完满、平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鉴于统治者和民众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推己及人实行仁政,而且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孔子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则对“和”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儒家所讲的“和”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基于对周文化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观念。 周人所理解的“天”并非抽象实体或超时空的主宰,而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统一的基础,是决定宇宙、社会、人生变动的根本力量。周人对天道怀有无比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强调对天命的体察与顺应,认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称之为善政,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与民生的安乐,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为治国方略,以实现长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 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正也”。 三、求一篇关于齐鲁文化的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 【关键词】精神,和谐,传统文化,孔子,文化,论语,思想,孟子,天道,强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容纳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诸子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齐鲁文化传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可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丰富的滋养。 一 在齐鲁文化传统中,显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 孟子基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心,道德履践的可能性都是完满、平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鉴于统治者和民众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推己及人实行仁政,而且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孔子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则对“和”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儒家所讲的“和”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基于对周文化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观念。 周人所理解的“天”并非抽象实体或超时空的主宰,而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统一的基础,是决定宇宙、社会、人生变动的根本力量。周人对天道怀有无比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强调对天命的体察与顺应,认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称之为善政,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与民生的安乐,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为治国方略,以实现长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 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 四、齐鲁文化的风俗文化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 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山东地区庭院经济的开发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 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很显然,管仲已把庭院经济纳入他治齐的经济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样不关心耕稼园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子特别留意四邻的生业。 东邻杀猪,也要问个为什么。孟母失口说了个“啖汝”,只好当真从东邻买肉以明不欺。 再联系孟母断织的故事,这买肉的钱应为纺织所得。所以,上述主张来自孟子对邹鲁庭院经济的经验,带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质。 墨子没有孔孟那么多的人道、伦理情感,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都从尊重私有财产出发,以劳动者外在的物质功利为价值取向。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从“小为非”到“大为非”,通过非道德数值的递加、积累,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 可以说,墨子是第一个阐明齐鲁人庭院保护意识的思想家。魏晋时期,士族官僚掀起一股聚敛财富的潮流,领导这场 新潮流的是山东琅邪(今临沂)人王戎。 王戎身为朝廷三公,其聚敛财富的方式,一不贪污受贿,二不盘剥吏民,而是以山东庭院经济的方式经营田园。他亲执牙筹,昼夜忙碌,虽失三公身分,却显示了山东人劳动致富的本色。 北魏青州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除农业知识外,详细记载了树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饲养医治,农业副产品的加工等,可以说是庭院经济的总结和指导性著作。其体例和创意来自山东人独特的经济眼光。 北齐琅邪人颜之推还把庭院富家的经验作为家训告诫子孙,“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琅邪颜氏以文学传家,却以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治家守业之本,显然是来之于山东庭院富家的传统。司马迁讲,邹鲁“颇有桑麻之业”。 “齐鲁千亩桑麻”,“与千户侯等”。桑麻滋养出无与伦比的齐鲁“女工”。 姜太公到齐,即“劝其女工之业”。到春秋时,齐地女工率先使用铁制的刀针。 《管子·海王》载:“一女必有一刀一针”。《论衡·程材》讲:“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当时,齐地制做的精美丝织品有“冰纨、绮绣、纯丽 之物,号冠带衣履天下”。到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成为丝织业的三大中心。 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诗句,足以反映齐鲁家庭纺织业的领先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除桑麻外,齐鲁庭院内外的经济树种还有漆树。 孔子弟子有漆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宋国蒙(今山东曹县南)人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汉书·地理志》讲,兖州“厥贡漆丝”。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已有漆树、漆园,汉代兖州的漆产量、质量已很可观,并成为朝廷贡品。现代常见的树类,大都已在古代扎根于齐鲁宅院。 《诗·齐风·东方之日》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榆树春生榆荚,可良用救荒。 《齐民要术》称“能种(榆)千顷,岁收千匹”。古人称槐树为三宫槐或守宫槐。 北宋莘县人王#亲植三株槐树于庭院,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时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直到今天,山东仍多柳、榆、槐等树,各地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瓜桃李枣”是山东人对庭院百果的概称。 管仲治齐,大力提倡种植瓜瓠百果。值得一提的是齐鲁的吊瓜和葫芦,几千年来一直生长在庭院,至今也没移植到田间。 中国传统的六畜是马、牛、羊、猪、狗、鸡,其广义应包括骡、驴、猫、鸭、鹅等所有的家畜和家禽。从春秋发明牛耕开始,牛就和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齐人宁戚是个喂牛的,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有“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宁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 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市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唐代登 州东牟郡(今蓬莱)、莱州东莱郡(今莱州)、密州高密郡,“土贡牛黄”。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十分稀少,上述地区又非牧区,主要来之家畜,可知山东庭院养牛之多。古人以车代步,马多为有车的富家所养。 孔子讲:“有马者借人乘之。”冯谖说孟尝君“狗马实外厩”。 直到民国,山东的富户门前都竖有拴马桩,有的用穿鼻石直接砌在墙壁上。高大豪华的宅院,再拴上几。 五、李白在山东写的诗句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 的诗文。 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 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 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 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 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谗 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 《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 《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 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 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 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 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 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 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 《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 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 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 等诗也是作于山东。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 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 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六、有关文化的诗句1. 男为龙,女为凤,龙凤呈祥共飞腾。老为姜,少为浪,姜是老的辣,后浪推前浪。【闪-点】情话网)中华人才代代出,千年文化共传承。 2. 五千年的风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传。喝着黄河的水,站在长江口,感慨万千,中国历史渊源流传。 3. 虽有普通话,方言亦发扬光大,千年的文化,怎能忘了它。馁好啊,侬好啊,趣味实在大!莫要忘了它! 4. 中华儿女文化情,代代传承代代行,你传承来我传承,弘扬文化你我同行 5. 中华民族文化多,我把语言说一说,南腔北调多丰富,各地都用自己的,普通话是通用语,全族人民都会说。 6. 华夏文明五千年,现代之人莫等闲,孔孟讲仁义,老庄乐逍遥,墨家行游侠,韩非是法家,张弛有度,文武兼备,深入研习,如痴似醉。 7. 蓝色大海是贝贝的家,广袤森林是晶晶的家,熊熊圣火是欢欢的家,绿色草原是迎迎的家,辽阔天空是妮妮的家,五个福娃齐声喊:中国——我们共同的家! 8.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9.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七、有关传统文化的诗句传统文化:古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传统文化:节日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齐鲁之邦诗句众所周知,山东自古称齐鲁,有“齐鲁之邦”之谓,齐和鲁是周王朝在山东地区的两个最大的封国,齐国在营丘(今临淄)。 鲁国在曲阜,其封疆北至泰山,东过龟、蒙(山名,在今平邑县、蒙阴县),南沿泗水包有凫、峄山。历史上曾用鲁字置鲁县、鲁郡等政区名。 由于鲁国在山东中部地带,故以鲁作山东的简称。从甲骨文可以看出,鲁字的上部为鱼下部为口,金文鲁字的形体似甲骨文只不过口中多了一横划,意为口中之舌,表示可尝到甜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在篆楷书中演变为“日”字了。 古代鲁国多山水,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鱼,鲁人自然可捕鱼为食,因鱼为佳肴美食,说明“鲁”本义是嘉美的意思。《汉字例话》解释“鲁”字的甲骨文下部是锅之类的器物,将鱼烹煮熟食,味道佳美,《新编说文解字》也说鲁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鱼味美、嘉,也符合“鲁”字的本义,由于鲁国之地具备了“鲁”字本来的含义,所以以“鲁”名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鱼为健脑益智之物,常食可令人聪明灵慧,这也许是邹鲁之地出现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原因吧。鲁国和齐国都以发达的文化或经济成就在古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位于齐国的淄博仍以经济发达见长,而位于鲁国的济宁市作为孔孟桑梓之地,仍以历史文化成就为最,在山东,可以说,济宁市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最为密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