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一、导入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最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一花一木皆入景,万水千山总是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1.考查范围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 2.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发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 3.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题。 2.社戏这篇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快啊,急用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多角度的描写,象我们展示了一副江南水墨画,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还有小伙伴划船技术的高超.。 3.景色描写和其作用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 4.描写景物的句子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 点一点的蓝天…… (鲁迅)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 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鲁迅) 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 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 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 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 亮烛成银灰色了。 (冯德英)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 夜空像无边无 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繁密的星,如同海水 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 山,隐隐约约,像云, 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 两点嫣红的火光。 (吴强) 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 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 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 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张天翼) 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但 是风不来。 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 的岸上是一片黄橙橙的燕麦田,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竟连一根 麦穗都不动摇一下。 (屠格涅夫) 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 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 我的鼻子。 (方之) 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 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 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 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 和的秋夜。 (刘澍德) 这一天的夜,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天空蓝的透明透亮。 月亮像 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天边升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 叶子里藏起来。 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 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刘真) 云团缓缓地移动着,被吞没了多时的满月一下子跳了出来,像 一个刚出炼炉的金盘,辉煌灿烂,金光耀眼,把整个大地都照得 亮堂堂的,荷叶上的青蛙,草丛里的蚂蚱和树枝上的小鸟,都被 这突然降临的光明惊醒,欢呼、跳跃,高声鸣唱起来。 (王梓夫) 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 起来。 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金敬迈) 翻腾着的紫红的朝霞,半掩在白杨树的大路后面,向着苏醒的 大地投射出万紫千红的光芒。 逐渐,拨开耀眼的云彩,太阳象火 球一般出现了,把火一样的红光倾泻到树木上、平原上、海洋上 和整个大地上。 (莫泊桑) 晚上没有月,星是极稠密的。 十一点后人都睡了,四周真寂静 啊,恐怕是个绣花针儿落在地上也可以听得出声音。黑洞洞的天 空中点缀着的繁星,其间有堆不知叫做什么名字,手扯手作成了 个大圆圈,看上去同项圈上嵌的一颗一颗的明珠宝石相仿佛。 我 此刻真不能睡了,我披衣下床来到窗前呆呆的对天空望着。历乱 的星光,沉寂的夜景,假如加上个如眉的新月,不和去年我们游 中央公园那夜的景色一般吗? (冯沅君) 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 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 的光。 海似乎也睡着了,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刘白羽) 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却不知躲在哪里,因为这位狄亚娜小 姐(希腊罗马神话里的月亮神)有时溜到地球的那一边去逛,害 得这里群山黑魆魆,大野阴沉沉。 (西)塞万提斯 炎炎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 红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 地面着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来。 蒸腾,窒塞,酷烈, 奇闷,简直要使人们底细胞与纤维,由颤抖而炸裂了。 (柔石)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蝇和蜂飞到荫下时,它们的呜声也 似乎变得分外的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杂一点金黄,鲜洁可爱, 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 经人了迷梦;菩提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黄花的小束,也静止着, 好像已经死去。 每一呼吸,芳香就沁人了肺腑,而肺腑也欣然吸 人芳香。远远的地方,在河流那边,直到地平线上,一切都是灿 烂辉煌;不时有微风掠过,吹皱了平野,加强着光明;一层光辉 的薄雾笼罩着整个田间。 鸟声寂然,在酷热的正午,鸟向来是不 歌唱的;可是,纺织娘的呵呵鸣声却遍于四野。 听着这热烈的生 之鸣奏,使得安静地坐在清幽的荫下的人们感觉着十分的愉悦; 它使人们沉倦欲睡,同时,又勾引着深幻的梦想。 (屠格涅夫) 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 小的声音。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子,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 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身流汗,气也 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艾芜) 清澈的空气使大地广漠无垠,把它无限地扩展开去。一切都在 往远方同去,而且在召唤人们也到大地的蓝色边沿上去。 5.琵琶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每一处景物描写都要做分析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你可以对照诗句中景物描写来判断其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为文章中心服务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题抒发作者的感情刻画出景物的特点方式应该有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6.【古诗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景物在鉴赏古诗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一、勾勒意境,领悟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二、烘托渲染,突出物象 烘托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三、情景交融,表达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 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7.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情与景的关系王国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敏锐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此其所以但为天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这里面说的“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描写景物,而是指描写客观事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事件;而“情”则指的是心理活动。 客观事物与心理活动交织,文学作品达到艺术效果的普遍方法。诗中,写景、抒情甚至叙事,都是为达到艺术效果服务的,切不可认为一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 中国传统诗歌通常以景为主,寓情于其中,也有专作情语的,这些总给人一个一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的错觉。连王国维早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懂诗的人最爱讲诗歌要“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若是以表达感情为目的,何必写诗?不如直截了当说“我高兴”“我悲伤”“我担忧”,表达的既简明又准确。如果非要说感情的话,我宁肯说“发泄感情”而不是“表达感情”。 因此说,情与景的关系,就好比我们吃的菜和饭的关系,有人吃饭多一些,有人吃菜多一些,你不能说是人为了就饭才吃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