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爱粮”、“节粮”的名言警句和古诗有哪些1.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2.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 3.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唐·白居易《观刈麦》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5.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6. 珍珠为宝,稻米为王。——民谚 7. 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民谚 8.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10. 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民谚 11. 吃饭不忘农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民谚 12.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13.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民谚 14. 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15.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2.爱粮节粮的古诗带作者爱粮节粮的古诗名句如下: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3、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唐·白居易《观刈麦》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6、珍珠为宝,稻米为王。——民谚7、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民谚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9、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10、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民谚供参考。 3.爱粮节粮的古诗带作者爱粮节粮的古诗名句如下: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 3、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唐·白居易《观刈麦》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6、珍珠为宝,稻米为王。——民谚 7、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民谚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10、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民谚 供参考。 4.关于节粮的古诗关于节粮的古诗: 1、《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4、《咏史二首·其二》 李商隐唐代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5、《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6、《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爱粮节粮散文或诗歌或作文你好,资料如下:中午,是在校吃饭同学的“快乐时光”。 我从家中吃完饭回到教室。刚进门,一块黄澄澄的蛋糕便迎面飞来。 接下来,则是“密集轰炸”。几个同学或拿水瓶,或拿奶袋,互相喷洒。 一时间,水珠、奶滴铺天盖地。看着满地被任意践踏的食品,我一阵心疼,不由地想起奶奶对我的教育。 奶奶住在乡下,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她仍然非常节约。天没黑透不开灯;一粒米、一根菜不丢弃。 记得有次奶奶过生日,我们到饭店去庆祝,最后,奶奶把满桌的剩菜,连一点菜渣都不放过,全都打包带回来。服务员大概从没见过这么节约的食客,笑着说:“今天我们收拾卫生省劲了。” 爸爸脸上挂不住了,说:“请客吃饭不剩下一堆饭菜,别人会说你小气。”可奶奶毫不在意地说:“这有啥丢人的?糟践粮食的人,肯定没侍弄过庄稼,不知农民遭的那个罪!”奶奶又冲着爸爸嚷:“你也忘本了?忘了大毒日头去割麦子还中暑了的事?”瞧奶奶,一连串的问号硬是让爸爸无言以对。 因为奶奶说得在理呀!奶奶最喜欢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这首歌。什么“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文钱咱们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奶奶的言传身教,在我的心里种下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种子。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唱响节约之歌吧!不管在何时,不论在何处。 另外一篇范文: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饭。 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给我们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我们饭吃!”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 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 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起来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苦,祖母每天在茶饭里辛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子,为什么却要感谢天呢?我,一个孩子,混吃混喝,我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到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体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 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记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种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不相干一样。 就连在《相对论》书中,爱因斯坦也忽然会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样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上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天,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我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自于己者太少。 因为要感谢的人太多,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和到来,这些缺一不可。 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受到自己贡献的渺小。仅供参考哦,最后祝你中秋愉快,希望尽快采纳哦,谢谢~~。 6.节粮古诗大全节粮的诗句如下: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7.爱粮节粮散文或诗歌或作文你好,资料如下: 中午,是在校吃饭同学的“快乐时光”。我从家中吃完饭回到教室。刚进门,一块黄澄澄的蛋糕便迎面飞来。接下来,则是“密集轰炸”。几个同学或拿水瓶,或拿奶袋,互相喷洒。一时间,水珠、奶滴铺天盖地。看着满地被任意践踏的食品,我一阵心疼,不由地想起奶奶对我的教育。 奶奶住在乡下,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她仍然非常节约。天没黑透不开灯;一粒米、一根菜不丢弃。记得有次奶奶过生日,我们到饭店去庆祝,最后,奶奶把满桌的剩菜,连一点菜渣都不放过,全都打包带回来。服务员大概从没见过这么节约的食客,笑着说:“今天我们收拾卫生省劲了。”爸爸脸上挂不住了,说:“请客吃饭不剩下一堆饭菜,别人会说你小气。”可奶奶毫不在意地说:“这有啥丢人的?糟践粮食的人,肯定没侍弄过庄稼,不知农民遭的那个罪!”奶奶又冲着爸爸嚷:“你也忘本了?忘了大毒日头去割麦子还中暑了的事?”瞧奶奶,一连串的问号硬是让爸爸无言以对。因为奶奶说得在理呀! 奶奶最喜欢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这首歌。什么“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文钱咱们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奶奶的言传身教,在我的心里种下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种子。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唱响节约之歌吧!不管在何时,不论在何处。 另外一篇范文: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给我们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我们饭吃!”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起来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苦,祖母每天在茶饭里辛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子,为什么却要感谢天呢?我,一个孩子,混吃混喝,我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到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体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记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种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不相干一样。就连在《相对论》书中,爱因斯坦也忽然会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样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上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天,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我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自于己者太少。因为要感谢的人太多,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和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受到自己贡献的渺小。仅供参考哦,最后祝你中秋愉快,希望尽快采纳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