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烦恼忧愁的诗句

一、有关忧愁和烦恼的名言诗句有哪些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__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__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__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__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__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__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__李白《长干行二首》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__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二、有关忧愁和烦恼的诗句和名言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

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

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三、关于烦恼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李煜《临江仙》)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 搜索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清平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李之仪《踏莎行》)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黄庭坚《望江东》)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晁元礼《绿头鸭》)人强健,青尊素影,长愿相随(晁元礼《绿头鸭》)叹好梦,一一无凭,怅掩金花坐凝目(晁元礼《雨霖铃》)。

四、关于烦恼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辛弃疾有一句关于少年烦恼的诗句,是什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