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人世沧桑的诗句

一、沧桑人生的词语

饱经沧桑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东海扬尘 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海桑陵谷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出处:清·朱彜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出处: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海屋添筹 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恍如隔世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出处:宋·范成大《吴船录下》:“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陵谷沧桑 陵:山陵;谷:山谷。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巨变迁。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一》:“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

人生如梦 人生如同一场梦。形容世事无定,人生短促。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世沧桑 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

桑田碧海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同“桑田沧海”。

桑田沧海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时移世变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同“时易世变”。

出处:唐·白居易《唐淮南节度使李公家庙碑铭序》:“朝当晏驾,时移世变,遂出掾高要,佐浔阳。”

时移世易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时易世变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出处:晋·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瞬息万变 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六回:“军情瞬息万变,莫说我们到南边还要好几天,就是此时,文丞相也不知在那里不在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二、形容人世的词语

饱经世变 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 抱恨黄泉 黄泉:人死埋葬的地下,指阴间。

心怀遗憾离开人世,死有遗恨。 出处:唐·李贤等引注《邕别传》:“臣所在孤危,悬命锋镝,湮灭土灰,呼吸无期。

诚恐所怀随躯腐朽,抱恨黄泉。” 悲观厌世 厌世:厌弃人世。

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惨绝人寰 人寰:人世。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出处:峻青《故乡杂忆》:“指挥着几百万美械装备的大军,向解放区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车尘马足 ①指车马奔波。

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

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尺波电谢 波,水波。指人世短促,如波逝电闪。

出处:《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也。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

出世离群 指脱离人世。 出处:《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

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风尘肮脏 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

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引申为强项挣扎的意思。 鹤归华表 感叹人世的变迁。

出处: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花花世界 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也泛指人世间。

出处: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济世匡时 济:拯救;匡:匡正。

拯救人世,匡正时政。 出处:清·黄宗羲《黎眉郭公传》:“错综今古,尝怀济世匡时之略,运会不偶。”

腼颜人世 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出处:《晋书·郗鉴传》:“岂可偷生屈节,腼颜天壤邪!” 腼颜天壤 腼颜:厚着脸面。天壤:天地,指人世间。

形容厚着脸皮活在人世间。 人间地狱 人世间的活地狱。

比喻黑暗的社会。 出处: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象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象人间地狱。”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出处:唐·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人间天堂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情世态 人世间的情态。

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出处:明·陈所闻《新水令·填归去来词》套曲:“俺与那人情世态既相违,披襟散发最相宜。”

明·洪应明《菜根谭·闲适》:“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 人生如寄 寄:寓居,暂住。

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出处: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人生若寄 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同“人生如寄”。

出处:晋·陶潜《荣木》诗:“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世沧桑 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

人事代谢 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深谷为陵 深谷变成山陵。

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 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

出处:《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十字街头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出处:鲁迅《两地书》七八:“其实世界上你所深恶的和期望的,走到十字街头,还不是一样么?” 鼠臂虮肝 犹言鼠肝虫臂。指或为鼠臂或为虮肝,指人世变化无常。

天地不容 天地:天地之间,人世间。容:宽容。

天地所不能容纳。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与事。

天壤王郎 天壤:指天地之间,即人世间;王郎:指晋王凝之。天地间竟有这种人。

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比喻对丈夫不满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靦颜人世 靦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

形容丧气失节。

三、求一些关于离情别绪的古诗(整首古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