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希望的诗句1、《龟虽寿》 两汉 曹操 原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2、《行路难(其一)》 唐代 李白 原文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3、《望岳》 唐代 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4、《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5、《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 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二、【有关希望的诗句(两句),并做简要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在沉船旁边又有千万只船驶过,枯树前面又有千万棵绿树在茁壮成长.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鸣不平,刘禹锡写诗作答.虽然也感叹自己遭遇不幸,埋没一生,自比“沉舟”、“病树”;但又相当达观,看到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自己并不感到颓唐.诗句形象生动,比喻新颖,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千帆过:船只来来往往很多.万木春:万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解读]苍茫的沙漠中,升起一缕孤单的狼烟,直立而上;长长的黄河上,映照着将落的太阳,又红又圆.诗句将塞外奇特的风光,写得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如在眼前.“直”、“圆”二字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亲切感受.诗人把自己只身赴边的孤寂的情绪溶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近代王国维称这两句诗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沙漠. 孤烟:指狼烟.烧狼粪的烟,直上而且不散开,容易看得见,古代用来做军事报警.直:孤烟高而不散的样子.长河:指黄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读] 平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秋枯春荣.无情的野火哪能烧尽,温暖的春风又使它发芽滋生.前两句写出了野草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后两句写出野草绵延繁荣的具体形象,热情赞颂了野草虽备受摧残,但枯后复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现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扼杀不了的.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传说后来他从江南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谒见老诗人、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他姓白名居易,就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接着看诗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因此替他宣传,称道他的才能,于是白居易名声大振.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繁盛的样子. 枯荣:一年一度,秋枯春荣.枯,枯死,荣,茂盛.。 三、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原文: 希望(散文诗) 鲁迅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赏析: 作者首先因生命的疲惫和苍老以及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空虚,然后用希望(身外的青春和青年)抗拒空虚和暗夜,但是感到希望也虚妄,故放下希望之盾,肉搏空虚和暗夜,用与解构希望相同的思维模式解构绝望,从而否定了彻底绝望,并给自己留了希望,再寻身外的青春。 寻而不得再次转而依靠自身肉搏空虚中的暗夜并摆脱暮气,发现并无暗夜,反复犹豫,确认绝望为虚妄,虽然不是非常乐观的希望,虽然仍有怀疑,虽然仍有强烈的虚无和黑夜感,但至少没有彻底绝望,仍为自己保留了一点希望,就是未必黑暗和虚无就是实有,未必希望就一定虚妄。 “然而”一词的反复出现正表明了作者犹豫徘徊始终无法找到希望和依靠的心态。实际上作者是在青春流逝,经过太多的奔波战斗呐喊及黑暗虚无之后在绝望和寂寞苍老中试图唤回青春和激情,摆脱迟暮之气和虚无黑暗,寻找到生命的希望和幸福的努力和挣扎。 但几经反复,始终无法寻找到外在的依靠希望和拯救,也始终无法面对空虚绝望和黑暗的处境,只得依靠内在的生命强力以一种“挺住就是一切”的姿态硬唱凯歌。 扩展资料: 其实关于这篇文字的解析最好的还是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这是要专门写给“现在”的不争气,颓废的青年人们看的。 虽然说《希望》写的是作者的失望乃至绝望,但同时也写了希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写的就是希望。 希望固然不会给我们一切,但绝望却一定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当我们想以绝望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是以失去一切为代价的;正如我们企盼希望能给我们一切而到头来终于失望一样,都是虚妄的。与其将自己置于虚妄的绝望之地,不如拥抱希望。 虽然希望不免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因而显得同样虚妄。但希望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前途,如果我们不放弃我们心中的希望的话。 因此,为了我“身外的青春”,我不能放弃“虚妄”的“希望”。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 (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希望。 四、描写有关希望的古代诗歌【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翻译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1)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 五、描写希望的诗句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罗 素 我的希望是想确定因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使这个世界变得好了一些。 ——林 肯 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所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列·托尔斯泰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培 根 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 ——但 丁 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 ——拉罗什夫科 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 ——泰戈尔 每朵乌去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 旧希望欺骗了我们的地方,就存在着希望。 ——莫里兹 寄托有时便是断送。 ——雨 果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莎士比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亦解晴. 六、表达希望的诗句,并解释其意义拜新月【唐】李端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传神入化,主人公拜月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首五言绝句,在轻描淡写之间让人顿时如身临其境,感受拜月全境,妙不可言.鉴赏: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七、关于希望的诗句有哪些1、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两汉:曹植《薤露》 译文:怀着这样为帝王辅助的才能,卓越不凡,不同流俗。鳞介以神龙为尊,走兽以麒麟为宗,自己犹如神龙和麒麟一样,十分杰出。 孔子删定《诗》、《书》后,王者的事业已经很分明。我用自己的文藻驰骋,以文章垂范后世,千古留名。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译文: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4、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出自宋代张耒的《夜坐》 译文: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 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5、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唐代:李白《南轩松》 译文: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