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台州的古诗词有哪些1、《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唐] 杜甫 已折叠3条杜甫的查询结果2、《蜀城哭台州乐安少府》远游跻剑阁,长想属天台。 万里隔三载,此邦余重来。音容旷不睹,梦寐殊悠哉。 边郡饶藉藉,晚庭正回回。喜传。 [唐] 苏颋3、《闻韦驸马使君迁拜台州》溟藩轸帝忧,见说初鸣驺。德胜祸先戢,情闲思自流。 蚕殷桑柘空,廪实雀鼠稠。谏虎昔赐骏,安人将问牛。 曾陪。[唐] 长孙佐辅4、《寄台州使君五首》几夜骊珠落蔀家,直疑光焰映朝霞。 彩毫写就千篇赋,红烛才烧一寸花。卓荦高情欲飞动,淋浪醉墨半欹斜。 阳春。[宋] 舒坦 已折叠4条舒坦的查询结果5、《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东南数十州,今惟本根地。 因乃军国须,支吾亦良费。簿书高没人,大率非古意。 先生海邦来,历历眼中事。诚心。 [宋] 孙应时 已折叠2条孙应时的查询结果6、《淮信贺滕迈台州》凋瘵民思太古风,上贤绥辑副宸衷。舟移清镜禹祠北,路转翠屏天姥东。 旌旆影前横竹马,咏歌声里乐樵童。遥知。 [唐] 赵嘏7、《送僧之台州》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到日。 [唐] 李郢8、《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寺门阚南江,江势浩相向。风云互吞吐,山色豁林{左木百养}。 潮头卷飞烟,白雨挟春涨。中夜鹅鹜喧,谁家海。 [宋] 林宪 已折叠15条林宪的查询结果9、《题台州隐静寺》隐静灵仙寺天凿,杯度飞来建岩壑。五峰直上插银河,一涧当空泻寥廓。 崆峒黯淡碧琉璃,白云吞吐红莲阁。不知。 [唐] 王建10、《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岂为无心求上第,难安帝里为家贫。江南江北闲为客,潮去潮来老却人。 两岸雨收莺语柳,一楼风满角吹春。花前。 [唐] 杜荀鹤11、《送张师言知台州二首》皖岭潜溪已厌观,此行更赏浙东山。云开天姥极清旷,雾暗石桥穷险难。 年德俱高真召杜,风情未减眷樊蛮。侧闻。 [宋] 李长民 已折叠1条李长民的查询结果12、《台州郑员外郡斋双鹤》丹顶分明音响别,况闻来处隔云涛。情悬碧落飞何晚,立近清池意自高。 向夜双栖惊玉漏,临轩对舞拂朱袍。仙郎。 [唐] 朱庆馀13、《谢李伯时自临安见过台州二首》我生雅志泉石间,金闺通籍诚厚颜。真人下悯羁靮旧,琳馆许辞鵷鹭班。 [宋] 曹勋 已折叠2条曹勋的查询结果14、《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题国清寺》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别是武陵源。花间五马时行县,山外千峰常在门。 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知到。 [唐] 刘长卿15、《送周判官往台州》吾宗长作赋,登陆访天台。星使行看入,云仙意转催。 饮冰攀璀璨,驱传历莓苔。日暮东郊别,真情去不回。 [唐] 孙逖16、《润州送师弟自江夏往台州》远客乘流去,孤帆向夜开。春风江上使,前日汉阳来。 别路犹千里,离心重一杯。剡溪木未落,羡尔过天台。 [唐] 崔峒17、《知廉州条上边事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赋感》人生百年中,穷通无定迹。譬如风前花,荣谢亦顷刻。 当时牧牛竖,尊贵谁与敌。顦顇种瓜翁,乃是封侯客。 丈夫。[宋] 刘仕龙18、《送台州崔录事》不嫌临海远,微禄代躬耕。 古郡纪纲职,扁舟山水程。诗因琪树丽,心与瀑泉清。 盛府知音在,何时荐政成。[唐] 权德舆19、《寿台州黄守》千载初平庆未穷,本支今复见仙翁。 当年郜鼎争尤力,此日于门报已隆。政尚宽和承祖烈,量涵清浊称家风。 赐金。[宋] 王之望20、《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应前绠汲何从来,清流海底通九垓。 天河地脉濦旋转,上中下井躔三台。满城桃花二仙种,方广金殿三门天。 一时。[宋] 薛师石21、《送人归台州》莫驱归骑且徘徊,更遣离情四五杯。 醉后不忧迷客路,遥看瀑布识天台。[唐] 施肩吾22、《登台州城楼》楼压荒城见远村,倚阑衣袂拂苔纹。 猿啼晓树枝枝雨,僧下秋山级级云。招客酒旗临岸挂,灌田溪水凿渠分。 洞中。[宋] 夏竦23、《送沆赴台州学录》山连霞,水半沙,十步九步神仙家。 草初芽,树欲花,香风二百里春华。人谓此行良可乐,我送出门还作恶。 初心。[宋] 陈著24、《送台州唐兴陈明府》见说海西隅,山川与俗殊。 宦游如不到,仙分即应无。瀑布当公署,天台是县图。 遥知为吏去,有术字惸孤。[唐] 李频25、《寄题台州倅厅云壑》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 治中寄我云壑图,快读新诗眼如洗。回思岁月如星流,念念飞空寻旧游。 披图。[宋] 楼钥26、《台州宴包知府乐语》使君五马日边来,犹是当年逸骥才。 汉竹光荣知妙简,召棠蔽芾喜重栽。试听孝肃传新令,伫看文清拜首台。 盛事。[宋] 高斯得27、《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宴坐峰前冲雨急,黄岩县里借舟迟。 百年痴黠不相补,万事悲欢岂可期。莽莽沧波兼宿雾,纷纷白鹭落山陂。 只应。[宋] 陈与义28、《送友人及第后归台州》得桂为边辟,翩翩颇合宜。 嫖姚留不住,昼锦已归迟。岛侧花藏虎,湖心浪撼棋。 终期华顶下,共礼渌身师。[唐] 贯休29、《送云太虚禅师住台州报恩寺》高卧北山长懒出,忽辞猿鹤上扁舟。 此行为道无荣念,相送于人有别愁。峰顶凉宵明月上,门前终日大江流。 东。 二、描写温岭家乡美的句子小学生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它没有神农架那般魅力,没有庐山那般秀丽,也没有黄山那般奇幻。但它却很美,美得像一朵刚刚绽放的昙花。 我的家乡群山环抱,景色十分美丽。清晨中的山林显得格外幽静,林中的薄雾把山林装点得神秘莫测。“啾啾,啾啾”咦?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早起的鸟儿在枝头梳理羽毛。我继续踏着这条幽径往里走,渐渐地,雾越来越薄,那些参天大树一棵棵地映入眼帘。 走着走着,忽然,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我便沿着芳香寻去。当我拨开一片灌木丛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一簇簇粉色的迎春花,一片片红色的玫瑰,还有一处处蓝色的蝴蝶兰……渐渐薄雾散去,我才发现在这片花的“海洋”的边缘有很多灌木丛,上面还开了很多紫色的牵牛花,它们把这片“海洋”包裹在里面,美丽极了。 走出这片“海洋”,我继续沿着山路往上走,“砰”我吓了一跳。回过神来时,看见一个从天而降的大松果,我抬头往头顶的树枝上看,看见一些调皮的小松鼠在树枝上嬉戏、追闹。我收回视线,继续前进。走着走着,我听见了“叮咚叮咚”的流水声,我加快了步伐。走过一段石子路,看见一面岩石上有很多洞,洞里冒出了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最后汇聚成一个天然的“聚水盆”。此时的我感觉有点渴,我用手接了些水喝,泉水清凉、甘甜。 我顺着下山的山间小道走,不知过多久,我来到了回家的道路上时。望见远处,奶奶正在路口焦急地东张西望,我飞快地跑到奶奶跟前,扑到奶奶的怀里撒娇。奶奶搂着我,和蔼地说:“你这个小调皮蛋,看看,脸上张兮兮的,是不是又跑到山上去玩啦?”我调皮的点了点头,说:“是。”奶奶说:“你哪像城里的女孩子,比我们这里的男孩子还要调皮,让你妈知道,你又要挨骂了。”奶奶边说,边背着我回家。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一个古朴的村庄,它孕育着美丽的大自然,它那秀丽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让人流连忘返。 三、温岭在古代有哪些名人蔡镐(1143~1191) 字正之,宋白山(今白山乡)人。 淳熙二年(1175)武榜进士,为盐城武学教谕,迁武学博士。朱熹驻节台州,建议修筑黄岩河闸,荐蔡与林鼐主持其事。 遂合理规划,建筑六闸,修理三闸,皆坚固耐用。后人立祠纪念他的功绩。 丁希亮(1146~1192) 字少詹,号梅岩,宋温岭(今温峤镇)人。少年羡慕豪杰,喜作惊人之举。 31岁始奋志读书,受业于永嘉叶适。卒业后,寻师访儒,与朱熹常有诗文往来。 好游名山大川,随感随录,成《梅岩文集》数十卷。 虞似良 字仲房,号横溪真逸,又号宝莲山人,宋横溪(今大吕乡横溪村)人,祖籍余杭。 淳熙年间(1174~1189)为兵部郎官,终成都府路运判官。工诗,擅篆隶。 家藏汉刻数千本。所书大至数尺,小至蝇头,无不精妙,世所传《阴符经碑》、《小桃源碑》、《洗耳碑》皆出其手。 著《篆隶韵书》4卷。 王居安(约1168~1230) 初名居敬,字简卿,因避嫌改名,并改字资道,宋黄岩县方岩乡(今温岭县大溪镇)人。 20岁中进士,官至右司谏。因反对投降派史弥远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两次被罢官回乡。 嘉定十五年(1222)复出,一度代理工部侍郎。理宗时官龙图阁直学士,转大中大夫,死后追封少保。 作文明白晓畅,诗尤旷达,有《方岩集》10卷传世。 郑大惠 字子东(一说柬子),号谷口,宋泽库(今泽国镇)人,一说黄岩建山人。 经学造诣极深,诗文清绝可爱。一生眈于山水歌诗之乐,不愿做官。 时人以唐诗名句“乾坤有肖气,散入诗人脾”形容其人格诗风。著《饭牛集》。 撰庆善寺钟铭文,此钟现藏海门烈士陵园钟楼。 戴? 字景明,号东野,复古从孙。 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授赣州法曹参军。工吟咏,自谓“余不暇他问,独未能忘情于吟”。 诗格自然清新,无刻画之痕。有《东野农歌集》5卷传世。 戴良齐 字彦肃,宋泉溪(今城关镇)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官至秘书少监。 景定初,提出“君臣共忧天下”的主张。精性理之学,力辨汉儒注经之误。 著《中说辨妄》、《通鉴前纪》、《曾子遗书》、《论语外书》、《孔子年谱、世谱》、《七十子说》、《泉溪文集》。侄孙戴亨,字子元,亦能经学。 黄然 字弥薪,宋洞黄(今岙环镇照谷村)人。孔昭之祖。 体魄健壮,记忆练武,讲义气,常愤于靖康之耻,恨不能亲手杀敌,以报效国家。时阇婆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海寇经常窜扰沿海,即自告奋勇担任警戒。 某夜,海寇偷袭,只身隐阵杀敌,寇为之胆寒。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5岁。 林昉 字仲昉,号晓庵,元半岭(今石桥头镇境内)人,宋末中举。元至元间(1271~1294)荐任国史检阅。 从《易经》研究天象,又重视记载农事。《震雷月食》、《乳柑记》二文为人称道。 著有《丹邱川镇》、《半山文集》、《田间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