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和鼎有关的诗句

一、与鼎有关的诗句

《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李隆基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

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

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

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端午》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

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

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

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

多谢时康理,良惭实赖功。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

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

雁沼澄澜翠,猿岩落照红。

小山秋桂馥,长坂旧兰丛。

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未穷。

二、有关于“鼎”的诗句,最好是形容品德的

拔山扛(举)鼎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钟鸣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玉龟符 鼎鱼

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言重九鼎 霸王举鼎 折鼎覆餗

钟鼎山林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问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镬如饴 鼎玉龟符 调和鼎鼐 钟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龙升 五鼎万钟 人声鼎沸 一代鼎臣

刀锯鼎镬 鱼游沸鼎 三牲五鼎 革故鼎新

染指于鼎 鼎鱼幕燕 鼎湖龙去 龙去鼎湖 鼎铛玉石 九鼎不足为重

举鼎绝膑 列鼎而食 幕燕鼎鱼 鼎食鸣锺 击钟鼎食

鼎足而居 钟鼎人家 尝鼎一脔

鼎铛有耳 举鼎拔山 负衡据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击钟陈鼎 匡鼎解颐 商彝夏鼎 钟鸣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食钟鸣 笙歌鼎沸

钟鸣鼎列 牛鼎烹鸡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镬刀锯

重裀列鼎 海内鼎沸 鸣钟食鼎 禁鼎一脔

彝鼎圭璋 鼎鼐调和 鼎食鸣钟 鼎足之势 群情鼎沸

鸣钟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三、和鼎有关的成语

一言九鼎、

匡鼎解颐、

鼎食鸣锺、

鼎镬刀锯、

瓦棺篆鼎、

三分鼎立、

钟鸣鼎列、

举鼎绝膑、

革故鼎新、

鼎足而立、

力能扛鼎、

四海鼎沸、

拔山扛鼎、

鼎足之势、

击钟鼎食、

拔山举鼎、

鼎鼐调和、

鼎分三足、

鼎折餗覆、

鼎成龙去、

鼎鼎有名、

鼎足三分、

鼎成龙升、

钟鼎之家、

革旧鼎新、

铸鼎象物、

扛鼎拔山、

鼎新革故、

鼎鼎大名、

香火鼎盛、

染指于鼎、

重裀列鼎、

幕燕鼎鱼、

鼎玉龟符、

鼎镬如饴、

锺鸣鼎食、

负衡据鼎、

举鼎绝脰、

问鼎之心、

列鼎而食、

问鼎轻重、

三分鼎足、

鼎湖龙去、

钟鼎山林、

尝鼎一脔、

桑杯石鼎、

鼎食鸣钟、

击钟陈鼎、

鼎足而三、

九鼎不足为重、

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举鼎绝膑、

举鼎拔山、

一代鼎臣、

问鼎中原、

折鼎覆餗、

九鼎大吕、

鼎鱼幕燕、

鼎食钟鸣、

钟鼎人家、

禁鼎一脔、

瓜分鼎峙、

鼎足而居、

龙去鼎湖、

鱼游沸鼎、

锺鼎山林、

夏鼎商彝、

海内鼎沸

三牲五鼎、

扛鼎之作、

九鼎一丝、

函牛之鼎、

扛鼎抃牛、

潜图问鼎、

问鼎苍穹

钟鸣鼎重、

一语九鼎、

五鼎万钟、

天下鼎沸、

山林钟鼎、

三足鼎立、

大名鼎鼎、

群情鼎沸、

商彝周鼎、

大烹五鼎、

负鼎之愿、

刀锯鼎镬、

调和鼎鼐、

鸣钟食鼎、

言重九鼎、

人声鼎沸、

商彝夏鼎、

鸣钟列鼎、

鼎铛玉石、

钟鸣鼎食、

春秋鼎盛、

牛鼎烹鸡、

笙歌鼎沸、

鼎铛有耳、

鼎折覆餗、

彝鼎圭璋

四、和瑹有关的诗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五、有关鼎的词语和成语

一言九鼎鼎力相助人声鼎沸 三足鼎立 鼎铛玉石谓视鼎如铛,视玉如石。

形容奢侈鼎成龙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鼎鼎大名形容名声极大鼎镬刀锯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

泛指最残酷的刑罚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鼎食鸣钟亦作“钟鸣鼎食”。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鼎新革故《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鼎鱼幕燕《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

’”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鼎玉龟符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鼎折覆餗《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

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六、有关鼎的成语和典故

拔山扛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力能扛鼎

严重九鼎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问鼎 《漫画问鼎》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问鼎三甲、问鼎中原、问鼎拳王宝座等等,其实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钟鸣鼎食”

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的生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