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壮士有关的诗句有哪些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羽檄起边亭,① 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② 分兵救朔方。③ 严秋筋竿劲,④ 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⑤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⑥ 箫鼓流汉思,⑦ 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⑨ 【作者】 414-466,字明远。 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 不得意。 曾做过宋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及临川王刘子顼的前参 军,掌书记。后死于乱军中。 诗文俱佳,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有《鲍参军 集》十卷传世。 【注释】 ①边亭:遢境上的亭候,驻兵伺候敌寇的地方。 ②广武:县名,今山西省代 县。 ③朔方:郡名,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套外资河西岸。 ④筋竿:即弓箭。 ⑤遥相望:言不绝于路o ⑥这二句写队伍在途中前进。飞梁:高架的桥梁象 凌空飞起。 ⑦此句言军乐传达出汉人的情思。 ⑧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⑨国疡:为国战死的人。【品评】 本篇属《杂曲歌辞》,写壮士从军卫国的壮志和朔方边塞的风物。 全诗可 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边塞报警,天子派兵救援。 第二层写边塞的苦寒,战斗的 艰苦。第三层写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比如开头两句:“羽檄起边亭,烽 火入咸阳。” 前一句中的“起”字,点出警报来得突兀;后一句的“入”字, 则使人意识到军情的紧急,用字很有气势。再如写边塞的环境:“疾风冲塞起, 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边塞的风砂是那样疾猛,边塞的气 候是那样寒冷,连战马也蜷缩起身子,它的毛竖起来象刺猬一样,角弓也冻硬 了,拉都拉不开。 可以想象,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持抗敌的将士们经受 了多少磨难。鲍照虽然没到过朔方,却凭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出色地描绘了 一幅边塞绝域的图画。 这首诗音节高亢,气势凌厉,笔力刚健,全无南朝诗歌 的柔靡。诗人笔锋往复自如,不断变换角度。 这些跳动的情节使诗歌的旋律显 得紧促,充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内心情感 咏 荆 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究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云:“陶潜诗喜说荆轲”。其实,现存的《陶渊明集》中,咏荆轲诗公此一首。 因为此诗以较长的篇幅,笔酣墨饱地歌颂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荆轲的侠义精神,所以给龚自珍留下了“陶潜诗喜说荆轲”的深刻印象。又因为此诗与陶诗中的《读山海经》组诗里的“夸父诞宏志”、“精卫衔微木”诸篇,一反诗人的那种冲淡静穆的“田园诗”的风格,显出“金刚怒目”的另一种神态,透泄出诗人心系功业、壮怀激烈的另一种怀抱,所以这种“猛气充长缨”的“商”、“羽”之声,尽管在陶渊明复沓吟唱的田园牧歌中仅是偶露峥嵘的变“徵”之音,但却特别移人视听,动人心魄。 宋代的老夫子朱熹早从陶渊明的此类诗作中窥出诗人的潜在心声。他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荆轲刺秦,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此诗虽以《史记》的记载为本,叙写了刺秦的整个始末,但诗的重点显然是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上。 诗的前四句写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报仇雪耻。“招集百夫良,岁暮得到卿”,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后世名”的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于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诗中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对句,巧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强烈地泻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心知去不归”脱胎于“壮士一去不复还”,但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这便从人物的心理内涵中显现了豪侠之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慨,预示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结局。 易水壮别,作为全诗的重心,写得有声有色,气氛浓重,情景如见。清人张潮对此品评道:“写壮士,须眉如画,状易水,萧森之气凄然。” 接着,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叙写荆轲的飞盖入秦和秦庭一击。由于这是一次奇功未成的失败之举,所以便无必要绘声绘声地实写行刺的细节,诗人着力表现的仍是荆轲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种“登车可时顾,飞盖入秦庭”的迫不容缓、义无返顾的慷慨赴死气概。 最后,诗篇以四句深沉感叹托意作结。惋惜之余,表达出由衷的钦慕。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 二、有关夫差的诗词、要快、《寄蒋先辈在苏州》 黄滔 唐 夫差宫苑悉苍苔,携客朝游夜未回。 冢上题诗苏小见,江头酹酒伍员来。 秋风急处烟花落,明月中时水寺开。 千载三吴有高迹,虎丘山翠益崔嵬。 《夫差伍员》 陈普 宋 载籍几千年,相踵兴亡迹。 何国非自取,一一有来历。 亡必以失道,与必以有德。 有德无不兴,不在防寇贼。 大纲一端正,上下合于一。 左右无共鲧,小大皆益稷。 执此治天下,天下无与敌。 无道必自亡,不可容智力。 中心一不正,祸乱起不测。 计虑非不周,防闲非不密。 龙蛇起平陆,刀剑出袵席。 昔常恨吴王,不纳伍员策。 父雠不共天,吴起不两立。 败之于夫椒,足报槜李役。 杀心如未谢,灭起如呼吸。 五千栖会稽,甲盾尚流血。 一举而尺之,后患永绝息。 奈何仓卒中,鬼神夺其魄。 不信忠臣言,坐使良机失。 瞬息二十年,越兵破吴国。 遂令泰伯祚,一日不血食。 至今尘编中,见者皆叹息。 抑尝思其故,此事未足蹙。 吴亡自有端,灭越故无益。 夫差诚已误,伍员未为得。 万事理为准,万理心为宅。 好恶一毫偏,成改千里隔。 本正不忧末,主强不愁客。 病四百有四,最患膏肓疾。 外邪何足忧,内寇逾螟{蜷右下换虫}。 家不在藩篱,国不在城壁。 怨不在仇雠,忧不在夷狄。 最毒是小人,必亡惟女色。 百祸生骄矜,众怨丛苛刻。 灭用无仁恩,死由肆胸臆。 子兰为刘石。平虑讨击使, 尚不逃三尺。华清羽衣曲, 岂得无敌绩。勾践诚可除, 宰嚭犹在侧。西施舞落日, 吴宫已荆棘。子胥计诚忠, 无乃学缓急。夫差爽已夺, 句践自千百。杀一留其余, 乱门岂可塞。寄语伍子胥, 善恶当详择。乱亡所当念, 心非最难格。 《雪西施》 释智圆 宋 范蠡无西施,胡以破吴国。 吴王轻社稷,为惑倾城色。 夫差强变弱,勾践雌成雄。 岂惟陶朱策,实赖西施容。 西施语复贤,褒贬何昏蒙。 便说倾吴罪,都忘霸越功。 《春秋战国门夫差》 周昙 唐 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题夫差庙》 范成大 宋 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 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 梦见梧桐生后圃,眼看麋鹿上高台。 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 《经夫差庙》 陈羽 唐 姑苏城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里神。 冠盖寂寥尘满室,不知箫鼓乐何人。 《姑苏台杂句》 李绅 唐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 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 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 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 江浦回看鸥鸟没,碧峰斜见鹭鸶飞。 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 吴乡越国旧淹留,草树烟霞昔遍游。 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夫差庙》 张咏 宋 由来邪正是安危,不信忠良任伯嚭。 自古家家有容冶,何须亡国殢西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