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荆楚文化的诗句

1.谁知道关于荆楚文化的诗歌或散文

对不起,我之前答离骚时似乎没理解你的意思,一下想到古文去了,o(∩_∩)o。

你要的应该是现代的散文吧!我又找了一篇,是关于武当山的(篇幅不长)

我对武当山心仪已久。6年前的擦肩而过,更增加了要亲近她的欲望。于是在来郧县挂职的第一个周末,我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了武当山。

武当山确实魅力无限,见它的第一眼,我便产生了不同一般的感觉。放眼一望,绵亘八百里的山脉,兼北方大山之雄浑与南国诸峰之灵秀,奇峰高耸,仙雾缭绕,壁立千仞,松柏苍翠,小溪潺潺。这里曾是真武大帝修身得道之地,因“非真武不足当之”而得名,历来是无数善男信女摩拜的道家圣地。经历代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浓墨重彩,更增加了无尽的神秘与玄妙。如今上下穿梭的缆车和各处忙碌的“小红帽”们又为其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机与和谐。漫步其间,不用说那些临险而筑的宏伟宫殿,就连那些不很起眼的石桥、断壁、岩石可能都会讲述神奇曲折的故事。置身于仙山神境,吸一口那清灵的空气,你会顿感气爽神畅。望一眼满山的圣景,平日里常以文墨为伴的我,纵然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半句描绘它的贴切词语。就在那一瞬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流出。我真切地感到了自己的苍白与渺小。

金殿上巨大焚香炉里的熊熊之火彰显出求道者的炽烈;无数神像下匍匐在地的躯体带着万分的虔诚;满满的功德箱是测试心灵的砝码,悬崖上的龙头香镌刻着信念的纯度。只有在此时此刻,我才能被那些扛着比自己高出一截的高香奔上金殿的人们所感染,并渐渐地由感染,变成了融入其中……圣人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看到山上的情景,我真正体会到孔夫子这段话的精深。

披着淡淡的薄暮,我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奔驰的汽车像唱针一样,在宛如老式唱片的盘山路上旋转,我的大脑仿佛也随着这个旋律在不停地思考。当我将一柱高香投入香炉时,心里祈求了什么?当我向功德箱里放入钞票时,口里又念叨了些什么?当我把一枚枚硬币掷向太平鼓时,究竟是想得到什么?我在努力地搜索着记忆,渴望得到哪怕是支言片语的答案!可是,我失望了。我当时的头脑里分明只有空白。空的透明,白的真空。难道这就是心灵的净化?难道这就是意识的升华?我不敢将这些高尚的头衔强加于身。 我仍在寻找着能说服自己的答案。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南岩上的御碑。如果真如传说中讲的那样,当年燕王朱棣是为了搜剿亡命天涯的侄子朱允炆,才役使三十万工匠把武当山打造得如此富丽堂皇。那么,数百万游人今天所做的一切,其功绩也绝不会逊于这位永乐皇帝!这正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的谚语。 我的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武当山你不愧为充满灵性的仙山。你给我讲述了精神与物质的守恒,你给了我从未有过的感悟。我会永远把你珍藏在特别的记忆里……

2.表现荆楚文化的古诗或对联有哪些

1.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 李白《咏史诗·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3.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4. 唐·胡曾《咏史诗·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 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 那堪回首别虞姬。

5. 郑板桥《悲项羽》 玉帐深宵悲骏马, 楚歌四面促红妆。

6.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乌江水冷秋风急, 江东子弟今虽在, 寂寞野花开战场。 肯与君王卷土来?

7. 李清照《绝句》 霸气震神州, 凌云志未酬。

8.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乌江夜若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两汉不姓刘。 读书人一声长叹。

9. 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肯过江东。

10.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介绍一下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湖北日报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宁微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份文化遗传?元旦前夕,在中国地质大学召开的荆楚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荆楚文化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是什么 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政协主席王生铁指出:千百年来,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中心,对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的形成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也因此奠定了湖北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地位。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集中研究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湖北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湖北的亲切关怀。这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内涵,有着极其宝贵的现代价值。

“荆楚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内涵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是促进湖北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源泉。”华中师范大学张正明教授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所谓“敢为天下先”就是指在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他指出荆楚文化的精华——老庄哲学思想与屈骚美学思想就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典范。

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荆楚文化 王生铁认为: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掘历史文化遗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将荆楚优秀文化与湖北的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激励全省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提出了构建以长江三峡、汉江、清江和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为载体的“三江三山”旅游布局设想。

他认为,湖北旅游如果放弃了汉江、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就等于丢了一半,而处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有着巴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底蕴。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将是我省有效地推行红色旅游的一份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

我省的文化旅游只有将“一江两山”战略调整为“三江三山”战略,才能比较完整地彰显出荆楚文化的内涵,体现出荆楚文化内涵的多样性。 省社科院研究员何念龙在发言中再次提出了建立“荆楚文化走廊”的建议。

所谓“荆楚文化走廊”是实体性的文化高地。从空间角度来看,它是以汉宜高速公路(另有与之重合的318国道)为主体的公路文化带,以荆州古城为中轴心向武汉和宜昌两个方向动态延伸,在地带上形成“一线贯五珠”(汉宜公路为一线,特大城市武汉,大中城市宜昌、荆州,小城市仙桃、潜江)的文化长廊优势和整合文化效应。

从文化特色来看,建成的“荆楚文化走廊”将形成宜昌、荆州、武汉三个发展极点,传统底色有三峡文化(或巴楚文化)——楚文化——汉派文化;现代特色则相应体现于水电文化——复合文化(兼容综合)——光谷文化。“荆楚文化走廊”将成为水文化与陆文化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开放性与新异性兼具的文化纽带。

具有举世瞩目的独特文化亮色。要想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建立“荆楚文化走廊”刻不容缓。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湖北经济学院王麓怡副编审提出了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考量荆楚文化资本,以湖北的文化资本积累带动最具增长潜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的文化资本和第三产业作为湖北在中部“崛起”的内生性支撑的思路。

荆楚文化同样可为现代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来自荆州市社科联的刘柏芳、谢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楚文化资源,繁荣发展荆州市文化产业。

无独有偶,鄂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熊寿昌也认为,地处熊渠封王台,开发利用楚鄂文化,对于城市建设,对于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卫生城、优秀旅游城具有重大意义。 对荆楚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程运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昆满,从倡导茶饮论荆楚茶事,考证了茶与荆楚的不解之缘,指出楚人如茶,我们从湖北茶事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显现荆楚的人文精神。

如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毫不畏惧,陆羽为探究茶学而千里跋涉等等,体现出楚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奋斗精神;荆楚茶事烂漫多姿,恰合楚人追新逐奇的艺术情怀;另外,荆楚茶事追求意蕴,恰好反映了楚人平和中庸的哲学理念等等。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张锦高、中国地质大学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朝教授,对荆楚文化和楚文化的形成、楚文化的表现特征与成就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

他们认为,我们今天来讨论和研究荆楚文化和古代文化,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更为辉煌的现代文化。 从思想特征来看,荆楚文化比之黄河流域诸文化更富有一种想象、思辨和浪漫的力度。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维武认为,这种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在湖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心学传统,而湖北文化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对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开拓所作出的最具特色的贡。

4.描写吴越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第一首:《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朝代:南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二首:《临安春雨初霁》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第三首:《老叹》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八十未满七十余,山巅水涯一丈夫。长鸣未免似野鹤,生意欲尽如枯株。

临安宫阙经营初,银鞍日日醉西湖。不须细数旧酒徒,当时儿童今亦无!

第四首:《临安县》

作者:释文珦

年代:宋

霸业归王室,空城但黍苗。溪随山势转,路入市声遥。

故俗多征敛,遗民尚寂寥。伤心到今古,祠树亦萧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