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杜甫描写浣花溪草堂门前景象的诗句

1.写杜甫草堂的诗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杜甫关于成都草堂的诗句有哪些

1、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唐代:杜甫)

译文: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

2、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江村》(唐代:杜甫)

译文: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唐代:杜甫)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4、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唐代:杜甫)

译文: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译文: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唐代:杜甫)

译文: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唐代:杜甫)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唐代:杜甫)

译文: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唐代:杜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

译文: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1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1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唐代:杜甫)

译文: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1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唐代:杜甫)

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1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唐代:杜甫)

译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3.描写杜甫草堂的诗句有哪些

1.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父》 唐 杜甫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无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2.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临江仙》 宋 苏轼

译文: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3.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译文: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4.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夜宴左氏庄》 唐 杜甫

译文:黑暗中涧水傍着花径流过,泠泠之声盈耳。春星灿烂,夜空犹如透明的屏幕,映带出草堂剪影。

5.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草堂》唐 杜甫

译文:曾经我离开草堂时,入侵者遍布成都。现在我回到草堂,成都一切安好。

6.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崔氏东山草堂》 唐 杜甫

译文:玉山上的草堂安静闲适,清爽新鲜,我甚是欢喜。

7.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早秋山居》 唐 温庭筠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8.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九日酬诸子》清 妙信

译文:没有忘记到东篱下去观赏菊花的约定,带着好酒去那草堂。

9.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唐 杜甫

译文:十一月在这荒村里建了个房子,这里就只有我的家了。

10.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佐草堂在东柯谷》唐 杜甫

译文:一直听闻草屋的乐趣,十分想在竹林里休憩安睡。

4.成都杜甫草堂风景描写

杜甫草堂漫笔

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而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居栖之地。

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

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了老杜的“诗思”。是呵,诗人一生穷困,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为避安史之乱,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带着妻儿由陇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借住,靠旧友、时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适接济。760年桃红柳绿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边为他觅得了一处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时已一贫如洗,其表弟王十五司马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资助。为此,诗人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一诗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半生落魄已成翁”的诗人,总算有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暖巢。尽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诗人却十分满足与自赏,“背郭堂成荫白茅”,“野老墙低还是家”。为此,诗人在草堂内外作了诗化的安排经营,开辟了花圃、菜圃、药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还掘井挖塘,颇具乡村田园的秀丽风光,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园。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忧国忧民、博爱大同的千古绝唱。

泥地泥墙的书房中那张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矮小诗桌,上面放着一副笔墨和诗笺。一抹秋阳投射在砚池上,氤氲出缕缕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还留着一些残酒。老杜在《寄题江外草堂》的诗中曾心情坦然地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就在这张最普通的杂木诗桌上,老杜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的诗篇。遥想在那霞涌红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虫鸣唱的夜半,诗人与桌为伴,笔歌墨舞,诗笺上留下了多少华章佳作。难怪唐人韩愈在《调张籍》中直言不讳地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简介:

5.绝句杜甫描写溪草堂前的什么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6.观梓州草堂杜甫塑像的最美诗句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草堂不远,就在城西的牛头山上。

去时正值仲春时节,雨后初晴,远远望去,整个牛头山苍翠欲滴,充满一派生机。登山之路是一条石阶小道,弯弯曲曲依山势而上,道旁不时可见一丛杜鹃或几枝山茶,偶有鸟鸣其间,漫步这幽静的山林,使人顿感神清气爽。

据说,早先这山上有一处古寺为此方胜景,当年杜甫登临时,曾挥毫写有“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诗句,如此清丽而闲适的句子,这在一生饱受忧患和磨难的诗人笔下是不多的,可见宜人的景色也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牛头山不高,不一会儿已来到草堂门前。

与车水马龙的成都浣花草堂相比,有几分寂寥的梓州草堂倒显得更有韵味。走进虚掩着的大门,便是草堂前院,这里绿竹小径环合,亭台回廊勾连,小巧而典雅的莲池旁,建有杜甫生平纪念馆。

来到这里,时光仿佛又回到久远……眼前,浮现出一幅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人民颠沛,哀鸿遍野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生活图画。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虽然梓州一带有众多的名胜和美好山川可供游历,但诗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杜甫在梓州前后共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留下了近150首诗作,其中包括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诗篇作为现存1400多首杜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叙事抒情、思乡怀友、伤时忧国,都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这些诗篇,也形象地记录了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古人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得失。

杜甫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可鉴的“诗史”。步出草堂,回首但见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草堂门外,又络绎来了一些前往参观的人,他们也许是去领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也许是去倾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虽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圣哲走了,但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

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牛头山不高,有草堂则名。

7.绝句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什么的自然景观

《绝句》描写了杜甫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景色中有西岭雪和东吴船。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

【出处】《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扩展资料

1、《绝句》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2、《绝句》鉴赏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