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或者唐诗宋词里面含宋字的句子1、宋玉当时情不浅-----宋 欧阳修 《渔家傲·八月秋高风历乱》 2、全胜宋玉-----宋 苏轼 《满庭芳·香叆雕盘》 3、宋玉台头-----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 4、宋玉短墙东畔-----宋 黄庭坚 《西江月·宋玉短墙东畔》 5、料得有心怜宋玉-----宋 秦观 《浣溪沙》 6、宋玉墙高才一觇-----宋 周邦彦 《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 7、若教宋玉尊前见-----宋 朱敦儒 《鹧鸪天·通处灵犀一点真》 8、都无晋宋之间事-----宋 辛弃疾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9、才称屈宋-----宋 无名氏 《沁园春·阊阖初开》 10、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魏晋 曹植 《洛神赋》 2.以宋字开头的诗句以“宋”字开头的诗句示例如下: 1、宋公旧池馆—— 唐 · 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译文: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 2、宋意唱高声 —— 魏晋 · 陶渊明《咏荆轲》 译文: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3、宋玉次西家 —— 唐 · 王维《杂诗》 译文:宋玉并列排在西家。 4、宋玉无愁亦自愁 —— 唐 · 李商隐《楚吟》 译文: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5、宋人不辨玉 —— 唐 · 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 译文:宋人不懂得辨认玉石。 6、宋亭池水绿 —— 唐 · 韩愈《送李六协律归荆南(翱)》 译文:宋亭的池水碧绿清澈。 7、宋玉对秋悲 —— 唐 · 李端《赠岐山姜明府》 译文:宋玉对着萧瑟秋景伤惑。 8、宋玉逞大句 —— 唐 · 孟郊《赠郑夫子鲂》 译文:宋玉施展大气的文章。 3.请友友用“宋博伦”帮我作一首藏头诗五言 宋生美仲连 博士本秦官 伦言传大笔 致治在得贤 宋子蜀道难 博山沈水烟 伦中有天子 美景属新年 七言 宋君萧萧好文笔 博弈赋诗聊遣意 伦阁香侵视草臣 致君尧舜更努力 宋玉秋词不忍看 博雅君子具老眼 伦闱鸾凤讶来迟 致身虽自文章选 宋生把卷读且指 博海弦歌争教子 伦蹄无迹辗香尘 致来忠孝传家世 4.诗经衡门全文最好有注解或是全文翻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注释】:衡门:横木为门,简陋的门.可以:何以.泌:音同“密”,泉水 鲂:鳊鱼,黄河鳊鱼肥美,很名贵.齐姜:齐国姜姓女子,姜姓是齐国国君姓氏.宋子:即宋国子姓的女子.【翻译】:横木做门简陋屋,可以栖身可以住.泌水清清长流淌,清水也可充饥肠.难道我们要吃鱼,黄河鲂鱼才算香.难道我们要娶妻,非娶齐国姜姑娘.难道我们要吃鱼,黄河鲤鱼才可尝.难道我们要娶妻,非娶宋国子姑娘.【赏析】:描写隐居自乐的生活,甘于贫贱,不慕富贵,所以朱熹解释说:“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辞.”。 5.“岂其娶妻,必齐之姜意思是:娶妻,何必一定要娶齐国的姜姓女子。 吃鱼,何必一定要吃河里的鲂鱼。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取自《诗经·陈风·衡门》,原诗为: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注解】: 衡门:衡,通"横",毛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又闻一多《风诗类钞》曰:"东西为横,衡门疑陈城门名。" 可以:一说何以。栖迟:栖息,安身,此指幽会。 泌(bì):泌:"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 乐饥:隐语,《诗经》中常将性的欲望称为饥,乐饥指满足性的饥渴。闻一多《神话与诗·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 岂:难道。 河:黄河。 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宋之子: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译文】: 木门简陋的住所,可以当作安身处。泉水流淌不停息,可以止渴还充饥。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吃那黄河鲂?难道想要娶妻时,定要娶那姓姜女?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吃那黄河鲤?难道想要娶妻时,定要娶那姓宋女? 【赏析】: 许多解诗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如朱熹《诗集传》云:“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这一观点即使不像闻一多先生所言“未免太可笑了”(《说鱼》),至少也有些酸腐。盖因此论带有明显的儒道杂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后世文人以六经注我的产物。 倒是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考释本诗兴象,认为当属情诗的看法较为贴切。按闻先生意见,“衡门之下”乃男女幽会之所,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如出一辄;泌水之岸,乃男欢女爱之地,“泌”与密同,在山曰密,在水曰泌,都“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饥”亦非指腹饥,而是性之饥渴;更关键的是,“鱼”在上古是“匹偶”、“情侣”的隐语,“食鱼”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欢或结配”(闻先生的观点见《说鱼》、《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由是,则诗意已明: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激情促使他们双双相拥,又来到郊外河边,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爱情名言: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与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笃,非常满意,希望娶她为妻!本诗虽然短促,简单,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情爱意识,正如民歌中唱的:“风过岭头水过基,男从女愿莫讲离。我俩有情吃水饱,无情吃肉也皱眉。” 本诗在章法上也较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没有放在诗首,而是放在议论之前,且与所兴之事又共同构成旨意相同的议论,使议论充满了形象感而未流于枯燥,无疑加厚了诗意。 《陈风》中多为情诗,说明陈地人民非常善于歌唱爱情。因此,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6.重阳糕的由来“重阳糕”的由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各地流传着许多重阳风俗,其中最普遍的是吃“重阳糕”了。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在北宋已十分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说:当年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一插剪彩小旗”。南宋时,重阳糕已成为时令佳品在店肆中供应,“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下彩旗,名曰‘重阳糕’”(《梦梁录》)。 定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一般认为开始于汉代。据周处《风土记》)说“九月才日……俗于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又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关于重阳节和重阳风俗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有存的故事:汉代恒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后。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说,九月九日你家里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里的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恒景及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事出《续齐谐记》)。 实际上重阳为节起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阳爻“九”是“阳”和“阳性”的代词,所以古人称九月为“阳月”,九日是“阳日”,九月九日是两阳重叠,因此叫作“重阳”。阳为刚,重阳为二刚相逢,道家称之“二刚相克”而被视作“厄日”,也产生了解脱“厄日”的方法,所谓登高插茱萸仅是解脱“厄日”方法之一种。 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药的常用药材之一,也可用于食品中的调味品。记录的唐诗中提到重阳插茱萸风俗有数十处之多:“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茱萸插鬓花宜寿”(王昌龄),“舞鬟摆落茱萸房”(白居易),“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而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仔)细看”(《九日兰田崔氏诗》)和王维的“遥知兄弟维登高处,遍插茱萸随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名句。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节已演变为文人学士登高赏秋,结社吟诗的节日,原来插茱萸驱邪的风俗也一变为远离他乡的游子遥思兄弟父母的日子。“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刘禹锡《九日登同》诗)。 宋代,重阳节登插茱萸又演变为登高吃重阳糕风俗。据说,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是出于文人的笔墨官司。宋人宋子认为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本来想写“年年上糕处”,但当时经典中没有“糕”字,被迫写作“高”字。他还作诗嘲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事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实际上以粉面蒸糕唐代已出现,不过并不是重阳节风俗。宋代,城市经济逐渐繁荣,都市出现了独立经营糕饼食品的店铺,“糕”与登高之“高”谐音,于是吃糕逐渐代替登高风俗。店主们为招揽生意。,又仿“插茱萸”故事央每块糕上插上一而小彩旗以代替“茱萸”,专门在重阳节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阳糕”。可见重阳糕是宋人依照汉唐故事设计的食品新产品,它既融合了古代重阳风的习惯,又是一种精美的节令食品。古人独具匠心的食品设计不也值得今人学习吗!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百工一钦登高酒,灯火鸣机夜作忙。”重阳节多吃重阳糕,祝君事事如意,步步登高。 7.求几个备用的名字男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和解释,仅供参考,取舍请便,朋友谢谢你。 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德辉 仁德的光辉。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飞轩 指廊宇。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浩然 正大刚直。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 ,枢密直学士纶 ,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晋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存志 保全志向。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博裕 广阔富饶。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博闻 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承德 蒙受德泽。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浩初 太初。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女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取舍请便。 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芳苓 香草名。 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芳蔼 芳香而繁盛。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浩丽 壮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艺 博通艺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博容 度量大。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朋友你好,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费心回答的,谢谢! (婉言谢绝网友粘贴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