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人不讲信用的诗句1、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近代畅泉《名人名言大全》 译文:以诚信真诚待人,与人相处。天下人都会相信他。不以真诚诚信待人。就是自己的妻子也会对你表示怀疑和疑惑。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战国墨翟《墨子》 译文: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人背信则名不达。——汉刘向《名人名言大全》 译文:一个人(如果)违反了承诺,(那么)他的名声就得不到传扬。人的诚信度就降低了,别人也就不相信你了。你的名誉,信誉,在别人眼里就一钱不值了。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明程颐《程颐文集》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信义,那么他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2.形容朋友之间不守信用的诗句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3.形容不能失信与人的诗句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 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 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真诚能感动一切. 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1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16.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17.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18.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19.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20.神莫神于至诚.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21.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 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 22.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 23.感人以诚不以伪.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 24.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2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26.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27.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28.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为事:干事情. 29.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30.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31.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32.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陈子昂传》 廉:清廉. 贪:贪污.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33.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34.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 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3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36.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37.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 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3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 4.描述 真诚的诗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5.形容认定一个人就不会改变的诗句古代流传下来的民歌诗词有不少形容认定一个人就不会改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诗句包括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唐代佚名的《菩萨蛮》“要休且待青山烂”,韦庄的《思帝乡》“妻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等等。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菩萨蛮》 【唐】佚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思帝乡》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妻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