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天目山大树王的诗句

1.天目山 大树王的故事

有人作诗道:“漫道将军称大树,谁知大树也称王。”

大树称王,完全是一种童话的味道,把没有灵魂的树人格化了。西天目山上老殿西下方的路旁有一棵柳杉,既高又大。高是指树高,达40多米,相当于13层摩天大楼那么高;大是指胸围大,要五、六个人手拉手才能才围得起来。这样雄浑的大树,世上确实不多,有人以为它是天下第一,没有比它再大的树了,就说它是大树王,就好象人世间的帝王比别人高出一筹,没有人再比得过他的。起初的人称这棵大树是“大树王”,其实就是夸张这棵树大。

后来的人上山见到这棵大柳杉也就“大树王、大树王”地叫开了,再后来的人就以“大树王”的“王”字为由头编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最叫人信以为真的要算“乾隆封王”这个故事。

相传乾隆这个风流皇帝曾三下江南,游遍了名山大川。有一年夏天,他慕名来到天目山,一看这里大树华盖,景观别致,不觉游兴大发,要上山一游。

来到五里亭,乾隆皇帝猛地发现路边柴草摇晃不歇,连忙停下脚步观察起来。忽然一条长长的“红节黑蛇” 昂着头,朝乾隆皇帝呼呼的叫着游来。随行的人见状,都吓得面如土色,乾隆更是紧张万分。当蛇马上要游到脚边时,乾隆急中生智,大喝一声:“孽畜!敢来孤家面前撒野!”随即抽出宝剑猛地刺去。

说来也怪,这剑明明是对准蛇头的,却是没有刺中。

一个随行太监灵机一动,连忙上前奏道:“圣上息怒!也许这小生灵是来讨封的呢!”乾隆火气未平,就地说:“讨封也不该如此心急啊,吓了孤家一跳。今天看在灵山的分上饶你一命,快走吧!”谁知话音刚落,那蛇居然自己往宝剑的利刃上碰来,当即死在众人面前。

乾隆目睹这一惨状,感慨万千,命人在此立一石碑。后人称之为“斩蛇碑”。

上得半山之中,乾隆已累的腰酸背痛的,不禁一屁股在一棵柳杉下坐了下来。这时,突然树叶哆嗦发抖,招来一阵阵不大不小的山风。乾隆刚坐下时,身上汗涔涔的,经此风一吹,不由打了几个喷嚏。太监大惊,难道这树也来讨封不成?他连忙问乾隆:“圣上看这棵树大否?”

乾隆胎气头来一看,此树树冠如伞,遮天避日,径大枝粗,盘根错节,不禁脱口夸道:“大!大!”说完,用手去抱那棵大树,可哪里抱得过来。几个随从人员忙过来抱,还是抱不过。乾隆便解下玉带,方才围过一围。这时乾隆大小道:“好哇!这大树系上朕的玉带,他真的成王了。”从此,这棵柳杉就被称为“大树王”。

这故事是否属实,史书上从无记载,大约它仅仅是民间传说罢了。但世间凡人出于对帝王的崇尚,顾不得真假,都认定这棵被杜撰成御封过的大树为圣物,除顶礼膜拜之外,还认定这“大树王”有神奇的法力,它的树皮能包治百病。于是你剥一块,他扒一片。结果,树干上的树皮便被撕剥的精光。树没有皮就等于没有了输送养分的渠道。这棵雄伟挺拔、郁郁苍苍的大树王很快就枯死了。如今能见到的大树王只是它的“骨架”。大树王的遭遇令人深思。1979年第九期《上海文学》发表了诗人孙小兰的一首诗,就是对西天目这棵大树王遭遇的反思,这首诗颇有新意,后来,被《新华日报》文摘本转载,这首诗的全文是:

置身于这绿色的海洋,

你只想作为普通的兄长;

而你一千五百年的阅历,

也博得了弟妹们的敬仰。

突然间,你的周身被披上灵光,

赐予你的是至高无上的帝王;

从此,你一跃而为天资的化身,

这超凡的地位使你诚惶诚恐

只见人们纷纷前来顶礼膜拜,

树皮也被当作妙药灵丹剥个精光;

你被折腾的根枯叶凋,

狂热的虔诚终于使你过早夭亡

翠叶蔽天生机勃勃的“大树王”啊

竟落得一时煊赫,百年凄惘!

然而,你那斑斑伤痕的躯干,

为何支撑在七星塔旁?

哦,你是在提示我们的民族,

——该永远结束这种愚昧和荒唐!

2.描写天目山诗词 越多越好

七律·天目山揽胜(新韵)

浮玉巍巍耸入云,葱茏万木甚萧森。

青杉华盖千重秀,古柳浓荫百里深。

时至炎天无酷暑,山当烈日近黄昏。

桃源巡道金仙顶,一洗神池满目春。

注:天目山,古称浮玉山。

【五律·天目山(今声)】

天目千重秀,奇花遍地开。

层林尽染竹,峭壁怪石栽。

丹桂飘香彩,清幽古寺斋。

流泉飞瀑布,百鸟报春来。

【七律·畅游天目湖有作(一)】

烟雨迷蒙天目游,群峰叠翠一眸收。

繁花飞笑偎幽径,白羽云歌逐画舟。

蝴蝶谷间藏秀气,绣球岛上悦清瓯。

何须徒念瑶池美,仙阙人间自可留。

【七律·畅游天目湖有作(二)】

飞泉播玉洒清湫,山水园边爱碧流。

天目鱼汤凝白乳,龙兴美酒入绵柔。

报恩禅寺萦香火,倚石姜公笑直钩。

小憩田园生惬意,寿眉一盏也悠悠。

【七律·重游天目湖得句】

江南春早又重游,天目风光次第收。

新草凝烟湖畔醉,野凫抖羽浪中讴。

绮栊品茗怡丝竹,薰榭垂纶解俗忧。

柳信漫弥听野岸,梅腮含露笑晴楼。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一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描写大树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5、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岸头树子直如筠,谁遣相招住水滨。

4."天目山"阅读理解的答案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2分) 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解析: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 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2分)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析: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解析: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答案:BE 解析:从2010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项正确.C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项正确.F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4分)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解析: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如“灯笼红”、“春声和春深”、“天目山”等,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我们教材中此类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欢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5.描写天目山诗词越多越好.

七律·天目山揽胜(新韵)浮玉巍巍耸入云,葱茏万木甚萧森.青杉华盖千重秀,古柳浓荫百里深.时至炎天无酷暑,山当烈日近黄昏.桃源巡道金仙顶,一洗神池满目春. 注:天目山,古称浮玉山.【五律·天目山(今声)】天目千重秀,奇花遍地开.层林尽染竹,峭壁怪石栽.丹桂飘香彩,清幽古寺斋.流泉飞瀑布,百鸟报春来.【七律·畅游天目湖有作(一)】烟雨迷蒙天目游,群峰叠翠一眸收.繁花飞笑偎幽径,白羽云歌逐画舟.蝴蝶谷间藏秀气,绣球岛上悦清瓯.何须徒念瑶池美,仙阙人间自可留.【七律·畅游天目湖有作(二)】飞泉播玉洒清湫,山水园边爱碧流.天目鱼汤凝白乳,龙兴美酒入绵柔.报恩禅寺萦香火,倚石姜公笑直钩.小憩田园生惬意,寿眉一盏也悠悠.【七律·重游天目湖得句】江南春早又重游,天目风光次第收.新草凝烟湖畔醉,野凫抖羽浪中讴.绮栊品茗怡丝竹,薰榭垂纶解俗忧.柳信漫弥听野岸,梅腮含露笑晴楼.【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一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关于天目山的古诗句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泪添天目水,发变海头山。《登天目山下作》 天目山房,洪崖老仙,亲授一灯。

《沁园春(送洪漕使宪闽)》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天目》 绝顶无人住,双峰是旧关。

《送供奉喻炼师归天目山》 1.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唐代:皎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2. 登天目山下作 唐代:张万顷 去岁离秦望,今冬使楚关。泪添天目水,发变海头山。

别母乌南逝,辞兄雁北还。宦游偏不乐,长为忆慈颜。

3. 沁园春(送洪漕使宪闽) 宋代:李曾伯 天目山房,洪崖老仙,亲授一灯。自檄草参筹,宾筵领袖,鼎梅助味,省闼权衡。

华国文章,立朝风力,犹有老成人典刑。如公样,盍夜趋宣室,昼对延英。

乘轺惠我湘民。作翼轸中间一福星。

正千艘漕玉,张颐西峤,单车把绣,将指南闽。过阙留中,历阶而上,方值汉朝更化新。

南中事,若君王问及,老弗能胜。 4. 天目 明代: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5. 送供奉喻炼师归天目山 唐代:李频 承恩虽内殿,得道本深山。举世相看老,孤峰独自还。

溪来青壁里,路在白云间。绝顶无人住,双峰是旧关。

7.描写大树的诗句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岸头树子直如筠,谁遣相招住水滨。 3有关树的歇后语 千年大树百年松——根深蒂固 汽车爬大树——瞎来 蜻蜓撼树——纹丝不动 牵牛花上树——顺杆爬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

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

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8.西天目记略是怎样描述大树王的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以西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雄伟高大的柳杉树,尤其是从山脚下的禅源寺一直到开山老殿的小道旁,众多柳杉高达40米,二三人才能合抱。

开山老殿的右前方,海拔900米处,有一块名叫七星石的大石头。绕过七星石,循着依稀可见的羊肠小道,你会发现一棵死去数十年、材积达40多立方米的柳杉。

它高26.5米,胸径2.33米。别看这是一棵死树,它的名气却十分响亮。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曾两次南巡到天目山。来到天目山以后,他看到了这棵巨树,不由脱口而出:“好大一棵树,不愧是大树王!”于是“大树王”的名字便被叫开了。

大树王又称“龙抱杉”,宋代已称它为“千秋树”,明代冯梦祯在《西天目记略》中记载,当时它已是“四周大杉”。不幸的是,大树王的名声传开后,远近的人们络绎不绝地争相前来剥取树皮。

他们认为,树名由皇帝的“金口”所封,树皮治病必有灵验。在众人的摧残之下,“大树王”终究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棵“大树王”在死去好几十年以后,仍然兀自不倒,心犹不甘地挺立在西天目山。 据专家们考证,在西天日山上,长势良好的柳杉大都扎根在海拔700~1100米处。

目前,材积超过“大树王”的柳杉树还有10多棵,最高大的一棵树高已超过了40米。 专家们还告诉我们,柳杉和水杉一样,也是孑遗植物。

柳杉属杉科,柳杉属,目前仅存柳杉和日本柳杉两种。大约在距今0.7~1.37亿年前的白垩纪,柳杉的祖先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历经了冰川的洗劫,它们只在地形比较复杂的中国南方和其他一些地方生存下来。因此,柳杉也被称作“活化石”。

9.描写天目山的句子

天目山

徐渭

天目高高八百寻,夜来一榻抱千岑。

长萝片月何妨挂?削石寒潭几度深。

芋子故烧残叶火,莲花卑视大江心。

明朝欲借横空锡,飞渡西山再一临。

登西天目

释方岩

一里溪山一个亭,芒鞋踏断几层青。

泉源更在云深处,不到高头莫计程。

天目山

祁彪佳

天日三千丈,东南第一峰。

瀑来飞万马,石削起双龙。

白日江花乱,青氛海气重。

行歌秋更好,散发弄芙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