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江南夏雨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凉风吹夜雨,萧瑟必寒林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描写夏天的成语和熟语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骄阳如火象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皎阳似火 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炎炎夏日 非常炎热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炎阳炙人 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 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 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 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火伞高张 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 烈日当空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流金铄石 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亦作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烁玉流金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水浒》二十七回)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浮瓜沉李 三国·魏·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 暑日消暑的乐事.见“浮瓜沉李”.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ARTSDOME 2006年3月版)【描写夏天的成语和熟语】暑气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官张火伞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长天当日 赤时当空 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 【更多相关的描写夏天的成语和熟语】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遍体生津 流汗浃背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参考资料:唐·白居易《司马宅》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唐·白居易《宴散》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2.苏轼写的诗句,是描写夏天的雨来得及,下的大,去得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打翻墨水。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龙卷风。 -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激起的水花像白珠。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3.描写夏雨的诗句《赋终南山用风字韵应诏》 年代: 唐 作者: 杨师道 眷言怀隐逸,辍驾践幽丛。【白云飞夏雨】,碧岭横春虹。 草绿长杨路,花疏五柞宫。登临日将晚,兰桂起香风。 《偈六十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宁 先贤垂范早涉离,微言无展事句里。 藏机百千诸佛知,黄鹤楼前握手归。 【夏雨】落绵绵,民歌尧舜天。 千山增翠色,万壑锁青烟。 唯有禅家无一事,饥来吃饭困来眠。 路逢死蛇莫打杀,没底篮子盛将归。 4.描写西湖雨天美景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不寒不暖花时,妆点西湖似西施。 《红绣鞋》【元】张可久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喜春来》【元】曹明善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蒋璨》【唐】宋 东阁郎官巧写真,西湖处士妙传神。 《浣溪沙》【宋】葛胜仲 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西江月》【宋】辛弃疾 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西湖念语》【宋】欧阳修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题临安邸》【宋】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