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同世界的词语源自《礼记·礼运》篇,其中有对大同世界的理想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在5000年的文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百家学说,以孔子的儒家为国人所用达2000多年,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人人贤德。其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天下的人都没有了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基本相当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它是孔子为我们描绘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 二、关于大同古代的历史1、大同地方,历史上曾为春秋时期代国地,后为战国时期赵国雁门代郡地,秦汉魏晋皆因之。 北魏时为京畿司州地。唐为河东道云州云中郡地。 2、辽金皆称西京,为西京道(路)大同府地。元为河东山西道大同路地。 明清为山西布政司大同府地。总体上看,区划名称虽有变化,而境域面积无大变。 其中以秦汉名邑、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最为世人所艳称。北魏以平城为京师97年,历六帝七世,其繁荣富庶超过南朝建业(今江苏南京),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 3、辽金两朝以大同为西京,此两朝的其他陪都多有变化,而大同的西京地位稳如磐石,历191年,且非亲王不得主之。明朝开国皇帝为其子代王朱桂开藩邸于大同,此后历252年,留下了世界第一的大同九龙壁,也留下了“九五、飞龙在天”的永久艺术形象。 无怪乎大同故老,历来相传大同之地有王气,这是古人依据风水理论,对适于建都的江山形胜之地,地理环境优越性的概括,王者建都,必于此处,因而称为王气。 4、数千年来中轴线迄无变化的大同城,其祖山当为今内蒙古丰镇之北的平顶山,其龙脉当为御河西源今称巨宝河者,《水经注》称之为独谷孤城水,东南流与旋鸿池水汇合后合称如浑水。 其少祖山即今西寺梁山,古称方山,是文明冯太后永固陵所在之山。 扩展资料: 大同地理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端,东与河北阳原、蔚县相连,北同内蒙古乌兰察布丰镇、凉城毗邻,西南与山西朔州、忻州二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6'——114°33',北纬39°03'——40°44',全市地区面积141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8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约330万,市区人口约120万。 依城市人口规模论,大同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大同是**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全国省会城市外13个较大城市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同。 三、历史上有关创建大同世界的诗,如《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 《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 源记》 )。 四、请用现代汉语来描述古人所讲的大同世界的景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 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 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 人类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而舟车等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着的。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 儒家大同的理想 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礼运》),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大同思想上述三种类型的大同理想,奠定了后代大同思想的发展基础,后代出现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大同类型,基本上都是属于农家类型的;一切在王朝更替、农民战争中受到损害,企图用“避世”来寻求解脱的人,都憧憬着道家类型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则往往为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 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365/372/376~427)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 五、礼运大同篇的原文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翻译: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人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有志于此、心生向往!”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扩展资料: 《礼运大同篇》是论述礼之源头和礼之实的专论,它同后一篇《礼品》是姊妹篇。以《礼运》为篇名, 正表明它的中心内容是在记录帝王时代的礼乐之因革。 不过,造成《礼运篇》脍炙人口的倒不在于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而是由于冠於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想,为后世人描绘了一个民族理想中的世界图案,故后世有“礼运大同”的说法。 “大同”和“小康”,是相对的两种社会形态,在对立之中相得益彰。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 这《礼运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 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是孔子的政治政策,可惜行不通,因为人人皆自私自利的缘故。 “礼运”:大家皆在”礼”的道路上走,”运”行不息。人人知道明礼,从不明白处,载运到明白处。 “大同”: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人人爱彼如己。没有欺骗的行为,以诚相待”,互相援助。 大同,就是世界和平的蓝图,所以孙逸仙先生将此篇从《礼记》中提出来,极力提倡”天下为公”。 简单地说,大同乃是你我一样,没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分别。 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就是极乐世界。 “大道之行也”:大道,就是共同遵守,而去行持的一个法则。 这个光明大道,你也可以走,我也可以走,并非私人的道路。你修则你的大道光明,我修则我的大道光明。 这条光明平坦的大道,直接通达大同世界。 六、求《礼运·大同篇》全文礼运大同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七、古今中外关于大同社会的言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 二千五百年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其具体的内容是指人类社会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与孔子同时的老子也这样描绘大同世界:没有欺压,没有贵贱,平等,博爱,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所谓理想社会。 这种思想在中国诞生年代最早,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发生在1958年全中国(港澳台除外)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对这种理想的一场壮烈的实验。 实验以注定的失败告终。我58岁,属于你所称的“父辈”那一代。 1958年,我12岁。你(们)可能知道那时的国家落后,但落后到什么程度,恐怕就超出你们的想象力之外了。 描述一下吧:工业,大庆油田尚未发现;长春好像在生产汽车了,洛阳也建了个拖拉机厂;钢材产量,2004年是近3亿吨(另有粗钢2.7亿吨)。而当年仅有毛钢不足1000万吨。 交通,一般县城看不到汽车。有公路的地方,受车况的路况的影响, 一般时速在15公里左右。 农业,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在200斤以下(现在高达2000斤)。全国的农业人口比例在95%以上。 政治环境,只举一个小例子,你就可以充分想象:我在1980年代搞“平反甄别”工作时看到一份“揭发材料”,就是这份材料导致被揭发人被“开除公职”,材料说,被揭发人“借口晚上回家看不见路,多次把公家的煤油灯带回家”——(那时没有手电,更没电灯)。有意思吧?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有什么“大同”可言?但就有人做试验。 1958年之前,虽然农业生产力低下,但单家独户自种自收勤耕苦作加之人口少(6亿),填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公社化的做法是怎样的呢?农民在“土改”中分得的土地,一下子不是自己的了,全部归公社。 一家一户各咸各淡的生活有滋有味,突然之间锅被砸,灶被掀,几百人轰到一起吃“公共食堂”。农民乐意?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被弄去“全民炼钢”,田地绝收,从1959到1962连续三年的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 (对不起,这是个敏感话题)所以,祖辈父辈遭受的加倍翻番的苦,他们似乎代你们这一辈受了苦。为什么会这样?通俗点分析:1. 治国者不懂经济规律,凭“想当然”办事,浮燥盲动2. 民众愚昧容易被操纵3. 领导人与世界隔膜,完全不知外部世界4. 地方官员投上所好虚夸瞒报邀功请赏5. 不讲科学(“水稻亩产上万斤”,领袖居然就相信了,还帮 农民出主意说可以多种点花草)。 .这也是闲来无事,又看到你的提问,瞎聊几句。我打字慢,这怕已经花了一个小时了。 八、形容和谐的诗句《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追和柳恽》李贺 汀洲白苹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九、从古到今 真的有过大同世界吗没有, 原因是大同思想 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根本达不到所以不存在,古代现代就不必解释了! |